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之蓝之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之蓝之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岁之前,没有见过海。以为海除了蓝之外,便是神秘。来崇武之前,没有见过真正的海,以为海除了神秘之外,只剩污浊。崇武的海,是我20岁之前所憧憬的、蓝色的、神秘的海。来到崇武海滩,眼前的大海会让你兴奋得只想大喊大叫。这是真正的大海,一眼望去与天相接的海。

策划 王敏

20岁之前,没有见过海。以为海除了蓝之外,便是神秘。来崇武之前,没有见过真正的海。以为海除了神秘之外,只剩污浊。崇武的海,是我20岁之前所憧憬的、蓝色的、神秘的海。

来到崇武海滩,眼前的大海会让你兴奋得只想大喊大叫。这是真正的大海。一眼望去与天相接的海。

海,本身就是无形之象,海之蓝,更是无从说起。

远处的海确实是蓝色的。因为那颜色和天那么相近。只是水的灵动让它蓝得更加深沉。近处的海水是没有颜色的。因为我那么真切地看见了水下的细沙。

崇武的沙细得如丝一般,终日在阳光下流淌,亲近着肌肤的是与生俱来的温暖。一层浪涌来,足下的沙像融化在水里一般,的脚踝就这么慢慢陷下去了,跟着陷进去的一定还有你不设防的心吧。

崇武人骄傲地告诉我,这里是个天然影棚。崇武究竟有多美。无须我多说,来崇武采风写生的人们会用他们的作品来告诉你。而作为天然影棚的崇武,自然是比别处多了些许风景,那就是在此摆弄相机的人们。蹲着也好,趴着也罢,还有老跟三角架较劲的,在我看来。那些在镜头背后全然忘我的姿态本身就是一处风景。

在这片沙滩上,摄影师有摄影师的乐趣,我们也有我们的玩法。沙滩上靠近礁石的阴凉处,有许多小孔,拿根棍子骚扰一下便有小小的螃蟹从里面钻出来,屡试不爽。傻得不得了(我说的是螃蟹)。这小小的灰色的螃蟹长得跟蜘蛛似的。叫人怎么也无法将它们和餐桌上的美味产生联想。退潮的时候,海滩上遍地都是惊喜。漂亮的大海螺我是没能见着,倒是在赶海小姑娘的指导下收获了不少蛤类海鲜。

大海多慷慨。它直接养育了这些虾儿蟹儿,又间接养育了这些靠海生活的人们。

在如画一般的崇武却常常被告诫不要独自靠近大海。因为它并不是永远温柔。

总是有这样一群人,在小岛上玩得兴致正高,一回头。却发现来时的路已是一片,海水还在涨,直到将他们所在的小岛也吞没。在崇武,像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发生。

我们眼中的海,似乎永远风平浪静。也总是羡慕滨海而居的人,好像他们每天都在享受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的人间仙境。却不知道大海的喜怒无常。它可以供应你生活所需,给你各种美好的体验,更可以瞬间摧毁你的一切。乃至生命。

崇武人就是这样的一群,以海为生,又时刻与海搏击。崇武的男人与海搏击,他们战斗在最前线,他们在风口浪尖讨生活。崇武的女人也与海搏击,她们在战斗的大后方劳作。男人们一旦输掉了与海的战斗就永远留在了海里。女人们则勇敢地扛起生活的重担,搏斗在海的边沿。

崇武就是这么一个与水相依的小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漫长的讨海生活,赐予了崇武人智慧、勇敢与宽容。

古城内外都走走

如今的崇武古城是闽南惠安县东部的一个小镇,负山控海,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东南海疆的要塞。从戚继光抗击倭寇到我们敬爱的亲自指挥的崇武海战,这里,留下了无数英雄的痕迹。

顾名思义?这就对了!

崇武!

光听这名字,我就觉着此行不是打家劫舍。就是从戎入伍来的。

事实上,崇武还真就是崇尚武备的意思。如今的崇武古城是闽南惠安县东部的一个小镇。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东南海疆的要塞。它是个半岛,三面临海,西连陆地,东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大大小小的岛屿和明处暗里的礁石。负山控海,进可攻,退可守。总之一句话。祟武就是个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

崇武,崇武,人人尚武

早在宋朝时,这里就被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初期,倭寇猖獗,屡犯泉州湾。洪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时,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崇武名列其中。惠安设立五座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据此推算。崇武建城至今已有610多年的历史了。

您要是不认识这建城的周德兴,那总该知道戚继光吧。当年戚大将军抗倭的时候就屯兵崇武。在这里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克敌制胜,最终平定倭乱。还有郑成功,他的大军从这里挥师东渡,。1956年,我们敬爱的。在这里亲自指挥崇武海战,重创入侵的美蒋军舰――永泰、永昌号。

要塞就是要塞,一个小小的崇武竟然承载了如此之多的厚重历史,不为此真诚地惊叹一番。似乎对不住这威风凛凛的城名。崇武,真牛!

其实,崇武牛的地方多得去了。

崇武刚建城那会儿。由各地抽丁防守,形成了“百家姓。万人丁”的独特现象。如今的崇武仍然聚居着当年抗倭军队的后裔。在这仅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到2万的人口有着98个姓氏。“祟武百家姓”,你说牛不牛?

崇武古城,石头城

祟武最牛的地方,当数崇武古城,它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石头城。

古城坐落在台湾海峡西岸的突出部,背靠大山巨石,俯瞰狂涛万里。古城地理位置极佳,它高耸于小兜寨江湾东侧,崇武半岛南面。南临大海,东有乍山、赤山、高雪山,北有丰山、旗山,城中海有座莲花峰。城墙架于江口山、庵山等四个小山丘之上,依地形蜿蜒起伏,似莲花一朵。从选址上看,它不仅符合“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原则,也为驻城军民创造了一个坐北朝南、靠山面海的舒适环境。从规模上看,崇武古城的建设面积远远超出了与它同时期沿海所城的大小。明初在沿海兴建的所城。城墙周长一般在400丈至600丈之间(也就是1332米到1998米之间),崇武所城的规模却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据《崇武所城志・城池》记载:“周围七百八十三丈,计四里零六步。”如今人们测量出的祟武古城周长2567米,城内南北门相距约700多米,东西门相距约600多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而这2567米的城墙由清一色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虽说是所城,面积却有如卫城。可见当初建城时,崇武也是所城中的重点工程。

600多年后的今天,巨大条形石砌筑的城墙依旧岿然不动。登上城墙,跑马道上遍地

新绿。野草疯长,海风劲吹。城墙上的一切都在诉说它曾经历过的血与火的历史。

而城墙之内,又是另一番风景。

石头城里馨撩人

它能驯服海风,还怕驯服不了你?

崇武,是个来了就叫人不想离开的地方。

咸咸的海风刚打石头弄堂里穿过,又从石头洞门下溜走。脱去海岸边狂野旷达的奔放。慢慢变得阴柔起来。似驰骋沙场的大将军,被这小城的恬静震住,不好意思去打扰这世外桃源的宁静,一时间变得孩子般乖巧。这小小的石头城,似乎天生就有令人安宁的本事。随便一招四两拨千斤,就连海风都被驯服了。

三五个小孩在小巷里捉迷藏,两三个老人在屋外的大石板上乘凉。一家子的女人围坐在门口一边剥着海蛎,一边闲话家长。多少城里人想过,却没资格过的日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天天着急上火的我们,连看着别人悠闲,都成了奢侈?

戴着鸭舌帽,背着相机,探头探脑的一群,像是真正的入侵者。在这小小的石头城里,将我们搁哪儿都显得那么不和谐。还好,崇武古城的男女老幼是豁达的,对着相机。笑得大方而质朴。

我们只是过客。害怕惊扰了小城古旧的情怀,又贪婪地想赖着不走。半躺在凉凉的石板上,再乘一次这古老的海风,再发一次呆吧。天空有高远的云朵,美丽的惠安女子挑着担从我身旁经过。

石头砌的城墙、石头搭的屋、石板当做椅子、石头铺成路。一两丛绿色的植物,从石头缝里冒出来,倔强地、自顾自地枝繁叶茂着。在这样的石头城里,谁的脚步不平稳?谁的内心不安宁?

靠山吃山,靠海吃鱼卷

我知道,有一项运动没有人会不喜欢,那就是吃。

来到三面临海的崇武。要找吃的,一定离不开海产品。

在崇武,总是听见有人说“六月黄花小人参”。可惜得很,我们来到崇武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吃“人参”的最佳时节。传说中的黄花鱼,不仅肉质鲜嫩,还可开胃健脾,滋阴益气,补肾养精,甚至是止血。如此之多的功效,怎么能是简简单单的一道菜呢,简直是灵丹妙药嘛,难怪崇武人说它是“小人参”。

不过,咱也不着急,人生何处不遗憾。况且,就算黄花鱼缺席,我们也还是可以吃得相当尽兴。一排排渔船整齐地泊在港口,岸上的大小餐厅灯火阑珊,海滩边的大排档猜拳笑语声不断。寻一家干净的海鲜粥铺坐定,加了整只大螃蟹的海鲜粥,才卖十块钱一碗。本以为是随行的马也GG实在太帅。被店老板家的女儿看上了。不承想,崇武的海鲜就是这样便宜得没有道理。清水白斩虾、自葱蒸老蛏、各种稀奇古怪的,我见也没见过,叫也叫不出名的海螺,等等等等。这么多的海鲜吃法不一,煎、炒、煮、炸、焯、蒸……十八般厨艺,祟武海鲜指哪打哪。

而最有特色的崇武美食,要数大名鼎鼎的“崇武鱼卷”。端来一碗热乎乎的鱼卷汤,第一口吃进嘴里,柔润清脆,咀嚼时齿颊留香,既不见鱼肉,也不含鱼腥。要不是菜单上指明了这东西叫鱼卷,我肯定想破脑袋也弄不明白这等美味究竟是什么神奇的材料幻化而来。

好吃的东西,向来不是随随便便三两下就能做成的。鱼卷好吃,做工细。从选料开始就够讲究的。要用上好的马鲛、鳗鱼、鲨鱼,去掉骨头和内脏。细细刮下肉。去掉皮,将鱼肉揉成泥状,加上地瓜粉、鸡蛋清、碎猪肉、青葱,搅拌,让鱼肉发酵(别说我没常识,我是真的第一次听说鱼肉还能发酵的)。发酵得差不多了,再将鱼浆卷成条,放进蒸笼里大火蒸熟。鱼卷做得了。要怎么吃就是您自己的事了。您是愿意将鱼卷切成小段煮清汤、切成薄片用油炸,还是切成丁来炒蔬菜呢?

在崇武,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会做鱼卷。逢年过节、婚丧庆聚,各种大大小小的宴席,鱼卷定是饭桌上的主角。因为以海为生的人顶风钻浪。时时刻刻都有生离死别的可能,所以崇武人最祈盼平安、团圆。正如所有讨海人绝不在饭桌上将整鱼翻面的规矩一样,圆头圆尾的鱼卷,就是崇武人祈求安康圆满的寄托。

明年一定再来崇武,六月来,那人参一样的黄花鱼我还没尝到呢。

非少数比族之非典型汉女――惠安女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太多人对惠安女所了解的就是这个。可在惠安女奇异而美丽的装束之外,她们的娃娃亲、她们的走婚、她们的辛劳、她们的无奈,您是否也想有所了解呢?

来到崇武之前,对惠安女的印象,一切都来自传说。传说惠安女很有力,纤细的腰身扛起岸边的巨石;传说惠安女很美,她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把俏丽的脸庞深深藏进头巾:传说惠安女聪慧,她们会刺绣,她们还会雕刻。

因惠东的男子大多外出谋生或出海打鱼,惠安女留守在家,所以不论是照顾家庭还是建设家乡,惠安女都是一把好手。她们挑石织网、种植田地,她们开路造桥、兴修水利,她们侍奉公婆、教育子女,她们是无所不能的中国媳妇。

如果说,惠安女是一首诗,水一样写满柔情的诗篇里,也藏着石一般的铿锵。

初识惠安女

有一部电视剧,叫《厦门新娘》,它在福建热播的时候,我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不能明白为什么厦门和台湾不能通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漂亮的“丽萍”要嫁给傻傻的“福气”。只是喜欢看漫画做的片花,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高挑的女子,穿着奇怪的衣服。扭着纤细的腰,扭得看似很卡通。

穿着这样奇怪衣服的女人都有一个很漂亮的名字――惠安女。在崇武,我所见到的惠安女大都皮肤粗糙黝黑,神色刚强沧桑,与现代人眼中细皮、柔和婉约的标准美女相去甚远,也完全不是电视剧中“丽萍”的消瘦模样。她们个个身材匀称矫健,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弹性与活力。是真正的健美女郎。她们穿着只属于惠安女的奇异服装,或是等待或是思考地在礁石上迎风而立,那坚定的姿态仿若她们就是礁石上的一部分。

她们不是少数民族,却是现代的汉族妇女中,装束最为奇特的一个群体。她们在发髻上插满各种精致的首饰,用头巾把脸包得严严实实。还戴着黄灿灿的斗笠。头巾和斗笠上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她们的衣服很短,似乎可以露出肚脐,腰上有漂亮的银饰,裤管极大,风一吹哗哗地飘着。

原生态的惠女风情仍然鲜活地保留在惠安县的东南部――崇武半岛的崇武、小、山霞几个乡镇。

来崇武之前,完全没有见过装扮得如此经典的惠安女。也从来没有听过,对惠安女的服装如此精辟的描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既然封建,哪来的民主?既是节约,又怎能浪费?惠安女的服装。真是叫人匪夷所思。

惠女服装里的学问

海边风沙大、骄阳烈,而风沙和骄阳又是美丽容颜的死敌,作为家乡建设主力军的惠安女自然要用头巾和斗笠来武

装自己。惠安女将辫子梳成三角形,或是盘成长髻立在头顶,再扎上头巾,这样看起来更有立体感。她们刻意露出插在头顶的塑料梳子、漂亮的首饰,还有五颜六色的假花。这些假花绽放在“封建头”的各个角落,发髻上、头巾上、斗笠上。难怪崇武的惠安女就算是外出劳动,也要随身带着小镜子,随时打扮,随时端详自己。有看头,因为有看头才要时不时地看看自己。

“封建头”是为了美丽。那“民主肚、节约衫”又是怎么回事?

一是为了劳动。

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作时。常常要俯身捞海菜、收渔网――如果衣服太长、袖管太大,自然妨碍劳作。多少年来,惠安女的上衣就越做越短,直至露出肚脐眼儿。袖口也越变越小,穿着这样短小贴身的上衣在海边劳动其实最自如。

二是为了显摆。没开玩笑,真是为了显摆。惠安女短小上衣的出现,绝大部分要归功于闽南的婚嫁风俗。闽南的女子出嫁时,男方家里要送给新娘银制的腰饰作聘礼。银子的分量象征了夫家的经济实力和新娘子在夫家被重视的程度。惠安女纤细的腰间露出的是美丽的银饰,彰显的是夫家的财富和自己的身份,用现在的话说。确实叫做显摆。但是我没有见过谁的显摆能显摆得这样好看。显摆得这样质朴而从容,古老的风俗,让这种显摆变得理直气壮。几层五彩腰带,几层银质腰饰,挑担的时候在担子的起伏里摇曳生姿,补网的时候在走针穿线的节奏中簌簌作响。

惠安女的“浪费裤”又叫“大折裤”。多是黑色的。肥大的裤腿。看似不便于劳作。其实没有经历过体力劳动的人。不会真正认识“浪费裤”在劳动中的作用。封建的思想,使惠安女不被允许上渔船,她们留守在家承担起生活中的所有体力活儿。烈日下劳作的惠安女挥汗如雨,这时候宽大的裤腿不仅有助于通风透气散发热量,而且即使被汗水浸湿,也能在海风中迅速风干。惠安女就是穿着这种呼啦啦的大折裤,结结实实地顶起闽南沿海半边天。

原来,惠安女的每一处装束都大有学问。

传说中的设计者

在崇武,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传说宋朝时有个叫李文会的宰相是闽南小乍前内村人,他那不学无术、骄奢淫逸的小儿子,偏偏看上了人家秀外慧中、品貌双全的康员外家独生女康小姐。于是李府便差了媒人到康家提亲,谁料被康小姐一口回绝。堂堂宰相李文会当即被气得耳鼻生烟,最终恼羞成怒,并决计抢亲。

小小员外与当朝宰相抗衡的结果可想而知。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里,李府的人趁康小姐独自到花园观花赏月时,翻进花园,用手帕塞住康小姐的口,用准备好的乌巾罩住她的头,用大丝巾捆住她的身体,扛到船中,拔锚扬帆。康小姐在船中,拼命挣扎蹬踢,任凭身上的衣服被船钉钩破撕碎了也无法脱身。

最终,康小姐还是成了李府的儿媳妇。并育有一子一女。女儿长大耍出嫁时,当初被逼婚的康小姐,想起二十年前被强行抢亲的往事,不禁悲从中来。为了纪念她那不如意的婚事,在女儿要出嫁之前,日夜为她赶制一套特别的嫁衣。衣的领口、袖边、襟头、衣摆,都用不同颜色的布料和五色丝线滚成花边,还把衣服和裤子衬上不同颜色的布块。女儿出嫁那天,先给女儿头上梳扎发髻,插上一百只笄,表示她对自己的婚姻是一百个不愿意。然后在她头上罩上一块乌布,双手套上银手镯,用这些装饰表示当年她被捆绑和衣服被船钉割破的悲惨情景。

于是,康小姐为女儿做的奇怪嫁衣便成了惠安女奇特装束的雏形。

聪慧倔强的女子最终向命运臣服,而她抗争的唯一结果竟是创造了一种奇特的装束。谁也不愿把惠安女健康美丽的样子编进一个悲惨辛酸的故事。然而现实中的惠安女,她们的婚姻是什么味道的?

存在即是合理的走婚

我不想说惠安女的婚姻是不幸的,因为当事人自己并没有这样说过。

崇武的婚嫁风俗中,最特别的部分叫做“不落夫家”,也叫“坐家”,就是婚后长住娘家的意思。

在崇武,新娘子在新婚第三天就必须回娘家长住,直到怀孕临产时才能回夫家长住。长住娘家期间。每年只在逢年过节和农忙季节才回夫家,算起来一年当中在夫家的时间也就这么十几天。女方何时怀孕,决定了在娘家长住的时间。有的三年五载,有的十年八年。甚至更长。如果女方到了二十五六岁尚未怀孕,夫家可以给她抱养一个孩子,这样女方便才能名正言顺地住进夫家。因此,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往往都是抱养的。

婚后的男女双方并没有生活在一起,这也叫结婚?崇武的婚俗怪就怪在这儿。而且还长长久久地一直就这么怪着。它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甚至是解放后半个多世纪的移风易俗,仍然存在。原因有四:

闽南一带的封建思想认为,即使是婚后,过早发生性关系也是可耻的。这种思想甚至表现在新娘的头饰上。婚礼当天,要由五六个巧妇花上半天的时间给新娘梳头,漂亮整洁的发型就是用来监督新婚的青年男女的。所以,可怜的新娘子结婚头三天都要坐着等天亮。不然一不小心弄乱了头发,回到娘家是要被姐妹们耻笑的。闽南人的禁欲思想,让已婚的年轻夫妻选择了分居两地。

在崇武,20岁的姑娘小伙儿要是尚未婚嫁,就要被视为老大难。因为惠东一带盛行早婚,甚至还有订娃娃亲的习俗。毋庸置疑,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包办婚姻。连婚都结了,夫妻二人仍然年幼无知。更毫无感情可言,甚至在街上打了照面也认不出彼此。与陌生的夫家相比。年轻的新娘子当然更愿意住在自己的娘家。

惠东的男子不是出海打鱼,就是外出谋生。一去就是大半年。婚后的惠安女即使长住在夫家,夫妻之间也是聚少离多。与其孤独地在夫家生活,倒不如守在自己爹妈身边。

惠安女吃苦耐劳。聪慧能干,是农副业的主要劳动力。这种勤劳的女子一旦离开,对娘家来说显然是一大损失,而且还是要不得的经济损失。因此,娘家父母也希望女儿能在娘家多留几年。

这么看来,这奇怪的婚俗长期存在似乎不难理解。然而此时我最不愿意想起的字眼就是“存在即合理”,这“合理”的婚俗背后是成批自杀的惠安妇女。

无法选择的婚姻,永远陌生的丈夫,禁欲却肩负传宗接代的重任。在娘家,是失去了便可惜的劳动力。在夫家,是守活寡的能干媳妇。一声不吭地默默承受,直至负荷到了极限。惠安女海一样的胸怀天生就该容纳如此之多的不公?

好在尽管惠东一带长住娘家的习俗仍然存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更新,长住娘家的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出人意料的才能

来到崇武,听人说惠安女赶海凿石的大手能刺绣,我不

信。

刺绣,多么玲珑精巧的一个词。多么没见识的我。一直认为刺绣只属于烟雨朦胧的苏杭,属于吴侬细语的江南女子,除此之外,也只有湖南的湘绣而已。

惠安女的双手何其粗糙,刺绣用的针线何其精细。谁能料到,以吃苦耐劳闻名的惠安女,卸下肩上的石块,放下手中的渔网,还能轻拈绣花针。

是上天的优待还是命运的重荷?

惠安女同时拥有坚强的臂膀和灵巧的智慧,也同时肩负着户外劳作和烛下针线的轻责重任。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都是惠安女刺绣的题材,而且都被绣得具象得很。鱼就是直挺挺的鱼。鸟就是伸长脖子张开羽翼的鸟。人物形象也无非正面和侧面两种,他们无不傻乎乎地站立着。只是手上的道具不同而已。

惠安女的刺绣,与苏绣、湘绣相比,真的一点儿也不精细,却都充满随意的童真和生活的热情。“天然去雕饰”总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什么龙凤呈祥?什么花开富贵?

被拔得太高的艺术再怎么源于生活,在直接创造生活的惠安女面前。都只是苍白的喧闹和无力的。

惠安女只祈盼出海的人儿平安归航,祈盼大海赐予肥美的鱼虾,祈盼从贫瘠的土地收获更多一些的蔬果。祈盼风平浪静,祈盼丰收团聚。

这些简单的愿望。都倾注在这一针一线当中。

如果说,江南女子的苏绣是因为深锁楼阁。那么。惠安女的刺绣是因为漫长的等待吗?

我们在石板路上徜徉,也见到肩挑巨石的惠安女。我们在满桌海鲜前大快朵颐,也见到拉网赶海的惠安女。我们触摸惠安绣品的针脚线脉,却没有机会见到她们在灯下密密行针细细扯线的样子。刺绣时的她们会是怎样的表情?我真的很想知道。

凿出来的时光

睡前听个有趣的故事,然后问些古怪的问题,是小小的我一天中最喜欢的一段时光。

请用轻柔的、舒缓的语气朗读以下这段文字――

“从前,有个猪妈妈,她有三个小猪宝宝。猪宝宝长大后,猪妈妈要求他们离开家去过独立的生活。首先,他们要自己给自己盖房子。

猪大哥用茅草盖房子。用茅草盖房子又方便又省事。

有一天,来了一只大灰狼,猪大哥害怕得躲进了屋子,紧紧地关上了门。这时候,大灰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它用力一吹,猪大哥的茅草屋就被吹散了。原本躲在屋里的猪大哥,被大灰狼给吃了。

猪二哥用木头盖房子。森林里有很多很多的木材可以使用。

有一天,来了一只大灰狼。猪二哥害怕得躲进了屋子,紧紧地关上了门。这时候,大灰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它用力一吹,猪二哥的小木屋开始摇晃。再用力一吹,小木屋塌了。猪二哥也被大灰狼吃掉了。

猪小弟得知了两位哥哥的遭遇后,用砖为自己建了一座结实的房子。

这时候,大灰狼又出现了。猪小弟躲进了屋子。可是这一次,不管大灰狼再怎么用力吹气,就是吹不倒猪小弟的砖房。大灰狼吹啊吹,最后吹得没有力气了,只好沮丧地离开。猪小弟安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砖建的房子是最牢固的房子。”

“妈妈,是砖块硬还是石头硬?”

“那当然是石头了。”

“那用石头盖的房子不是更牢固吗?”

“啊?”

“那后来猪小弟的弟弟是不是用石头盖了房子了?后来是不是老虎也来了,狮子也来了,龙也来了,他们全部都抓不到猪小弟的弟弟……”

很显然,小小的我,有续写故事的天分。

当崇武的石头房子进入眼帘时,我使劲地眨了眨眼,又使劲地眨了眨眼。连童话故事里都未曾出现的小石屋,竟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小小的我,小小的脑袋里,猪小弟的弟弟,它盖的石头房子,就是这样的。大块大块的条形石错落地垒叠,石头和石头间的缝隙,像极了孩子们用肥大的画笔描出的线条,想直,又不是那么笔直。小小的石门,小小的石窗,不怎么斜的屋顶上,小小的石烟囱在吐气。矮矮的石屋蹲在小路旁,蹲在山包上,蹲在沙地边,老实巴交的样子,就像小小的我,小小的脑袋里,猪小弟的弟弟憨厚的、讨喜的、肉乎乎的脸。

第一眼的崇武。凿出了我儿时的童话。

对于崇武来说,大海是小镇的依托。而石头则是小镇的灵魂。

当人们愤怒时,难免歇斯底里地狂吼:“你的心简直比石头还硬!”

这话说的,叫石头们多心寒哪。难道身为石头,就没有温柔的权利?至少崇武的石头是被冤枉了。

因为长年在岸边接受海浪和风沙的洗礼。崇武的石头,几乎看不见凌厉的棱角。

它们伫立岸边,用柔和的线条呈现一种优美的姿态,仿佛是在等待,仿佛这等待并非愁苦而是期待。

就像这小镇上的惠安女,当她们面朝大海时,总是相信亲人一定能从这海上归航。她们那坚定的样子,足下的礁石会读懂答案。

在崇武,只要是能用石头做的就坚决不用其他。修路、筑堤、盖房,甚至连垃圾桶都是石头凿的。不过您也无须惊讶。崇武遍地都是石头,可以说整个崇武镇就坐落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之上,在崇武凿块大石头可不就比找块木头容易得多么。要是我们家遍地都是黄金,没准我们家连马桶都用金子做。再说了,烈烈海风中的崇武,连伞都打不稳。除了用石头盖房修路,还真不知道能有什么材料比这更合适的。

当人们已经能用石头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之后,便开始追求石头的文化价值。从简单地在石头上凿字开始,崇武人对石头的改造越来越大胆。浮雕不算,还有镂空雕。镂空雕不算。还要圆雕。当这些雕刻手段被完全娴熟地运用在石头之上时。在能工巧匠的心手相通下,石头也被赋予了更具灵气的人文气质。这时的石头。可以是一支歌。是一首诗。是一段故事,是一个道理。几百年来,崇武石雕在一代代匠人手中书写历史。也雕刻时光。

汽车刚刚进入惠安时的公路两旁,每隔几十米就能看见一尊雕像。更夸张的是崇武古城外半月湾海滩上的石雕群,有整整500多尊石雕像,四大金刚、八仙过海、十二金钗、二十四孝……简直将天上的神仙,地上的英杰。小说里的传奇侠客,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全都召集齐了。郑成功依然远眺金门,思考着挥师东渡的战略细节。唐僧师徒四人。继续在迢迢取经路上“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孙悟空亮出他的招牌动作,“师父小心,待我前去探探路”。还有被雕琢得玲珑秀美的惠安女,她们总是静静地望着大海,她们无处寄托的牵挂太多,父亲、丈夫、兄弟、孩子……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就这样在一个小小的海滩上各顾各地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像一个露天的博物馆,展出的不仅仅是石雕作品。更是形形的人生。一如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群,总是拥挤,却难得亲近。

闽南人是讲究气派的,吃苦耐劳、聪明能干,他们快速

地发展着当地的经济,也阔气地修建起各种仿古建筑,崇武的石雕恰好为这气派增添了几分韵味。广场的地面上也雕着龙,牌坊的石柱上也盘着凤。它们要么精巧异常,要么构思绝妙,总有一处要你为它喝彩。在闽南人眼里,石雕和仿古建筑,就是天生的一对。似乎少了石雕的装饰再华丽的殿堂也只是没落贵族的一席旧梦,苍白得很。而闽南人,永远奋发向前,他们雕刻着当下的生活,更跃跃欲试地开凿未来的时光。

用来分界的 真的是线

和地球上所有虚构的线比起来,我们的南北气象分界线要真实得多。

一线之隔,一边是东海,一边是南海,一边是蓝得透明的温暖,一边是蓝得厚实的深沉。

任他海水如何翻涌,东海就是东海,南海就是南海,晴空之下,它们永远这样旗帜鲜明,让人恨不得出一对巨掌拨开海水一探究竟。

当我还扎着小羊角辫的时候,就从小学地理课本上得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美丽富饶。我们肥沃的土地。一绵延就是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美丽的海岸线,一曲折就是3.2万公里。我国东部的海域叫东海,南部的海域叫南海。滚滚长江水向东海奔去,层层珠江浪最终涌入南海。花花绿绿的地图上,“鸡胸”前写着小小的、黑黑的“东海”。鸡肚子下写着小小的、黑黑的“南海”。此时的我,正充分发挥着A型血小孩的较真劲儿,先在“东海”四周逡巡一番,又在“南海”边上搜索良久,然后在每个“海”的周围都查找一遍,最后猛地一举手,“老师、老师,东海、南海、黄么地图上没有画出分界线来?就是分界线,分界线在哪儿?”老师在讲台上足足愣了5秒钟,然后果断地选择假装没有听见我的提问,无比镇定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下一页。”

我年轻的地理老师啊,她备课时怎么就没有想到,祖国的花朵们不但会追着历史老师有板有眼地问道“老师,武则天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同样会一脸真诚地追着地理老师问“老师,海的分界线在哪儿?”

崇武的地理老师就幸运多了,他们若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都能从容应对。他或她,只需选一晴好的日子。将学生们领到崇武南滨的“南北气象分界线”。对着大海一指:“看,海里有一条线,左右两边的海水有不同的颜色,那条线就是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

原来,分界的,真的就是一条线。

一线之隔,一边是蓝得透明的温暖。一边是蓝得厚实的深沉。任他海水如何翻涌,东海就是东海。南海就是南海,晴空之下,它们永远这样旗帜鲜明,让人恨不得伸出一对巨掌拨开海水一探究竟。

而这一条线所分出的,又岂止是大海的颜色而已。

现在插播天气预报:

“受强热带风暴影响,今夜起我省沿海将有东北风。其中崇武以北阵风最高可达9-10级;崇武以南阵风最高8-9级。7日夜里到8日,全省沿海旋转风。崇武以北风力8-9级,阵风10-11级;崇武以南风力7-8级,阵风9―10级。”

不管是福建省天气预报,还是全国天气预报,只要是海洋预报,都不可避免地反复出现两个字――“崇武”。请恕我没有在沿海生活的经历,无法详诉――两级风力的区别。还是请亲自到崇武来吧,分别站到“南北气象分界线”的南北两侧,便能瞬间明白。

这神奇的“南北气象分界线”,就像哆啦A梦从口袋里变出来的魔法屏障,将时空一分为二。你可以站在“线”的这一侧,悠闲地拢一拢稍微散乱的头发,看着朋友们在“线”的另一侧忙碌地追逐着被风刮跑的帽子。从线的这一侧,走到另一侧,有那么一下,就像刚进地铁口对气流、气压不适应,心脏“咯噔”一下被重重绊了一跤。

线之南,刮的是腥腥咸咸的南海风,线之北,刮的是咸咸腥腥的东海风。噢,不。东海的风,已经被我们的宝岛台湾阻隔了,它吹不进这半岛的南滨。台湾是个漂在海上的岛,却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高个子海岛,即使要和世界屋脊上的拉萨比高下,台湾也绝不输于它。台湾列岛,加上金门、马祖;不到3.6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竟然有250多座,其中最高的山,海拔3953米。东海的风?早就淹没在台湾“壮如少年”的大山深处。所以,我们只能说线之北刮的是咸咸腥腥的“台湾海峡风”。别看这线南线北的风,都是咸咸腥腥、腥腥咸咸,气流的不同决定了气象的差异。

于是乎,中国气象局在崇武古城东南海滨立了个东海南海分界标志牌,一个地球仪状的现代石雕。你要是把它当成石雕作品来欣赏吧,的确没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个圆得不能再圆的大石球上长出了中规中矩的经纬线和大陆板块吗。但你要拿它当地球仪看呢,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谁家地球仪敢漠视黄赤交角的存在直挺挺地傻蹲着,怎么也得意思意思故作沉思状的倾倒个23.5度呀。那么,好吧,它就是个普通的,又稍微有点奇怪的标志罢了,一个伪装成地球仪的标志。要读一读这碑上的铭文吗?

“祟武坐标位置为东经118度55’、北纬24度54’。是泉州湾北岸一个突出半岛。东西长9650米,南北最宽处4350米,面积19.6平方公里。”

和地球上所有虚构的线比起来,我们的南北气象分界线要真实得多。和经纬线相比,它也不是有定位功能的坐标。和赤道相比,它没有平分南北半球的能耐。与本初子午线比,它更是与全球时刻毫无瓜蔫。但它确实看得见也感受得到。要是一样东西在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的感官中有两项是具体可述的,你还能否认它是客观存在的吗?

分界线两侧的人们,吹着不一样的风,呼吸着不一样的空气,却在海风中对电话掣的亲友大声说着同一句话“你在哪呢?我在崇武。”

张川河给天使们当保姆

张川河本是个古建筑学者,用他的话说,古建筑学是整个中华艺术的集大成者。它涵盖了古代汉语文化、木雕文化、石雕文化、玄学、美学、材料学……自然而然,研究古建筑学的张川河也钟情于艺术,钟情于惠女文化,他要为自己钟情的艺术打造一个平台。

基地一词容易让人联想起某个恐怖组织,暴戾而不顾后果。张川河的创作基地。则是一个幽静宜人的所在。

它坐落在离崇武镇中心3公里处的港民俗文化村内。三层小楼独隅水中央,小桥流水,岸堤蜿蜒,50几亩的大水塘有几只小木舟荡漾其中。

与其他的许多基地一样,此基地也有好几个名字:中国美术家协会惠安写生基地、惠女风情艺术创作写生基地、海峡西岸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然而,它的创建却源于张川河一个简单的初衷――为弘扬惠女文化构建一个平台。

张川河本是个古建筑学者。用他的话说,古建筑学是整个中华艺术的集大成者。它涵盖了古代汉语文化、木雕文化、石雕文化、玄学、美学、材料学……自然而然,研究古建筑学的张川河也钟情于艺术,钟情于惠女文化,他要为自己钟情的艺术打造一个平台。

崇武有600多年的厚重历史,是海洋文化、惠安女文化、屯兵文化的融合之所,巧夺天工的石雕工艺全国首屈一指,更不用提崇武依山傍海的自然风光有多么令人神往。崇武简直是个艺术创作的天堂。然而,就算是天堂里的天使也会遇到各种麻烦。生活所需、创作工具、沟通障碍,在崇武这样的海角小镇,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不是魔法棒一挥就能轻松搞定的。于是,基地就给各位天使当保姆来了。吃喝拉撒睡,它包了。画笔、画纸,它管够。领路、采访,它在行。基地内设标房和普通房两种。可同时接待宾客260人,配套大堂和可容纳260人用餐的大型中餐厅,多功能会议室、画室、资料图书室及各种绘画器材、道具、风景写生模特等应有尽有。天使在天堂只管安心创作好了,其他一切的一切,自有基地为您安排妥当。

基地自2007年6月诞生以来,投入收藏惠女专题美术作品及海洋文化作品达600多件,书法作品500多件,惠女民俗文物及传统服饰300多件。建立艺术品收藏投资项目管理机构,多次组织、参与国内、国际的艺术家创作及学术交流活动。已接待全国著名艺术家团体的3000多位艺术家,及各大艺术院校师生近30000人。接待数十个美术、摄影等文化学术团体、港澳台及海内外艺术家3000多人次。张川河手中的基地,已发展成为集文化采风、写生创作、旅游休闲、民俗探源为一体的艺术平台,着实为艺术界做了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两年多的时间里,基地在为千千万万位艺术创作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收藏了许多以惠安女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良莠不齐。但是,无论作品自身艺术价值高低,在张川河看来,它们都是一个时代的痕迹,是惠女文化的写照。张川河这个保姆可算是当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