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仲树:5港元只身闯香港靠中药成富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仲树:5港元只身闯香港靠中药成富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带着仅有的3.5元港币,1972年,23岁的李仲树只身闯入香港。浑身上下只剩下区区3.5港元。从纱厂打工仔起步,到药铺售货员、小诊所医生、贸易公司老板,再到如今坐拥数十亿资产的企业家,他用自己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写就了一个创业神话。

“这是我有史以来接受的为时最长(7个小时)的一次采访。”李仲树对记者说:“我想通过你们告诉读者,一个公司的发展,一个人的成长,不是靠幸运,而是靠奋斗。虽然不能说一分耕耘必然有一分收获,但没有耕耘,绝对没有收获。”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仲树看上去一点都不显老,浓密黝黑的头发,稳健的步伐,敏捷的思路,时时提醒外人,他是一个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创业者。

当然,也在时时告诫他的竞争对手,不要觊觎他已占领的市场。“我还要做下去,毕竟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李仲树说他这些年只养成一个“坏习惯”――每天抽一包烟。而这,丝毫不影响他履行对自己的承诺,那就是:认真做事,诚实做人。

儿时一梦数十年

在李仲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一生似乎就确立了明确的轨迹。十几岁的时候,他对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熟读大量医书,还立志在上大学时选读医科,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那时候,好几百页的医书我都能倒背如流”,谈起医药话题,这位饱经沧桑的中年人竟像个孩子一般,迫不及待地给在场的人们背出一段段中医药理和一串串药材名称,然后还不忘笑着补充:“这还是几十年前记的呢!”他的思维清晰而又敏捷,没有丝毫间断,我们这些门外汉除了张大嘴巴倾听外,只能在心里感叹:李仲树天生就是做这行的!

相信每个人在孩提时都曾有过这样那样色彩斑斓的梦想,对很多人来说,这些梦想最终都随着成长的经历化作了遥远的记忆。李仲树的梦却一做就是几十年,且越做越大,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不曾放弃过。

该上大学时,学习成绩优异的李仲树阴差阳错地失去了读大学、进而学习医科的机会。梦想的大门似乎就要对他关闭,但他却没让梦想离他而去。经过努力,19岁的他在乡村诊所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一干就是3年。3年里,他穿梭于乡间小路,用自己潜心所学造福一方。谈起这些往事,李仲树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他说自己一生中曾失去过很多机会,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人生就像是因缘际会的舞台,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一扇门关闭时,总会有另一扇门向你打开。”

3.5港元孵出大金蛋

1972年,李仲树得到了赴香港打拼的机会。这一年,23岁的他怀揣区区5港元只身闯荡香港,在买完一张火车票后,浑身上下只剩下3.5港元。南下的火车轰隆作响,将故乡和过往一起抛在身后,对前途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憧憬交织在李仲树的内心。抵港时,他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看着繁华的大街,摸摸自己的口袋,李仲树咬咬牙对自己说:再饿一顿!

1972年,华侨世家出身的李仲树获得赴港找工作的机会,按当时国家规定,每人只能携带5元港币,扣除1.5元港币的火车票,到香港时,李仲树的口袋里仅剩下3.5元港币。“3.5元港币能干什么?”正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李仲树并未感到恐慌。在亲戚家落脚后,第二天,李仲树便开始出门找工作。人地生疏,再加上语言不通,当时香港人大多讲粤语,而李仲树只会说普通话和闽南话,他只好把目光投向门槛不太高的工厂,第四天,李仲树开始到一家纱厂上班。白天干些又脏又累的活,晚上就在地上铺几张纸皮休息,一天9元港币的收入,虽然工作很辛苦,李仲树在这家纱厂呆了3年。“人要经受一些艰苦磨炼,在机遇均等的情况下,你的智慧和意志很重要,智慧可以从实际中得到,意志则需要磨炼。这段日子彻底磨炼了我的意志。”

李仲树初到香港的日子十分清苦,他先是进了一家纱厂打工,白天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晚上打地铺睡觉,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4年。似乎李仲树宿命中与医药行业有着化不开的缘分,命运还是将他拉回了早已确定的轨迹――在纱厂工作4年后,他在一家药铺当起了售货员。从此,他每天接触药材、医生和病人,耳濡目染的都是医药行业上游和下游的点点滴滴,不但早年积累的医药底子派上了用场,而且对整个医药行业和市场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

1977年,在港打拼了5年的李仲树拿出全部积蓄,与朋友合资办起了一家小诊所,他整天忙里忙外,不仅要做中药零售和批发生意,还得坐诊给病人看病。凭着对市场的苦心研究与敏锐观察,李仲树很快就发现了蕴藏着滚滚财源的商机。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香港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和保健问题,市场上对保健品的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原来少人问津的营养品、保健品成为畅销货。在这样的背景下,1979年,李仲树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人参、鹿茸等高级保健品贸易的公司――香港华益贸易有限公司,专门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之间开展保健品贸易。到1982年,也就是李仲树到香港后的第10个年头,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00万港元。

转战内地打响金日

李仲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一再强调,做生意要有灵活的头脑,他常常笑称自己的脑子比较好使。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用敏锐的目光洞察一切细微的变化,并用灵活的头脑进行分析,是一个成功商人不可或缺的本领。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竞争者的不断进入和出口渠道的减少,香港的保健品生意开始不那么好做了。

这时,头脑灵活的李仲树敏锐地发现,自己几年前在香港市场发现的商机此时又出现在内地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内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展现在他的面前。

于是,李仲树先后在深圳和顺德创办了两家公司,将保健品贸易引入内地。1992年,他回到厦门同安,首期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并以“金日”为品牌开拓内地市场。对消费群体的准确把握和对市场的良好认知,使得李仲树的事业很快便迎来了又一个高峰,以金日洋参、金日心源素为代表的产品令“金日”迅速成长为响当当的保健品品牌。

直到今天,从中国乃至全球的市场环境来看,保健品行业仍然是一个朝阳行业。李仲树对这个行业和自己的企业都充满信心,他说金日集团的保健品王国还要开疆扩土,越做越大。

李仲树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保健品领域,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不仅要将“金日”打造成保健品业界的常青树,还要凭借自己在医药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公司经年累月积累的品牌与网络优势,从保健品领域逐渐向现代制药领域拓展。如今,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扩建,已成为福建省最具规模的现代化药品和保健品生产企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人民币,主打产品跻身全国同类产品前3名的行列。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李仲树大多数时候都是温和地微笑着,让人看不出他的锋芒。然而在被问及金日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李仲树突然显露出一种傲视一切的王者之势。他抬起手,目光朝向远方,似乎在自言自语:“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极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然后,他的眼神又转了回来,像是从梦想中回过神来一样。而事实上,如今的金日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制药、医疗、保健、贸易、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实业集团公司。

“李仲树天生就是做生意的好手”――这似乎已经成为行内人对李仲树的普遍评价,由他独创的许多经营和销售理念,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在业内广为流传。

属下称他“李先生”

在金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李仲树是董事总经理,但几乎所有的员工人前人后都称他“李先生”。金日集团企划部的朴贞姬对记者说:“李先生不喜欢我们叫他‘李总’,和他在一起,没有下属与老板的感觉,就像一家人,感觉特别亲切。他从来不乱发脾气、不霸道,说话也是轻声轻气的。”

“不能说这就是我管理企业的方法。”李仲树对记者说:“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了‘阶层’的感觉,就会有距离,就会让我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而不同的声音对决策的正确性是重要的。做老板的多听听属下不同的声音没坏处,毕竟自己永远是最后的决策者嘛。”

“做老板的,不要动不动就批评甚至开除员工。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问题是犯了错误后,他愿不愿意改正。如果不改,就非处理不可。公司在定制度时要严,但在处理上要有人情味。”李仲树告诉记者,金日集团开除过几位员工,有的是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有的是侵吞公司财产的。但与逐年扩大的业务和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相比,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

对员工随和的李仲树,对产品质量却非常严格。“我常对员工说,金日生产的是药品、保健品,是要吃下去的,事关人命,不能有丝毫马虎。在金日集团,只有合格的产品或不合格的产品,合格的可以卖,不合格的一定要马上销毁,绝对没有二等品或三等品。”

经营企业,李仲树说他最欣赏的一句话便是“雨季造车,旱季造船”。他说:“一般情况下,一下大雨就会造成水灾,这时,有人认为,到处是水,要造船。其实错了,等你造好船,雨季已经过了,人们这时需要车子。而当你造好车子,雨季又来了。所以,要事事超前,就要学会‘雨季造车,旱季造船’。做药品、保健品也是一样,既要分析现在,更要把握将来。比如我们当初生产参制品时,就意识到随着市场的兴旺,会有许多厂家跟进,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我们便提早开发一些药品,以后又发展保健食品。”“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李仲树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

很多人羡慕李仲树运气好,总是能够在别人还没回过味儿来的时候,就把赚钱的机会牢牢抓在手里,也有很多人津津乐道他3.5港元起家、最终坐拥数十亿资产的创业神话,感慨他从乡村医生到保健品大鳄的传奇经历,却不曾深入探究他成功背后的艰辛和看似简单的决策中所蕴藏的非凡智慧。

李仲树总是评价自己有点小聪明,他举例说:你看,金日这个品牌是我自己起的,商标的设计我也参与了,“金日在手中,万事好成功”的广告语也是我亲自想出来的,许多事情都是我亲历亲为,我的点子比较多。在香港打工、开诊所的时候,我的脑子都一直在市场上,市场一动,我就能灵活地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