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鸡鸣山间民居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鸡鸣山间民居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巫氏厅与余绍宋

龙游县城南郊的鸡鸣山,树木蓊郁,环境清雅。鸡鸣山间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口是一座仿明代建筑的门厅,上悬“龙游民居苑”五字匾额。

龙游民居苑的来历,得从巫氏厅说起。

巫氏厅原位于沐尘乡沐尘村,始建于明代,本是戴氏产业,崇祯年间转于祝氏名下。清顺治时贡生出身的祝登元任漳州知府,当地人将这一组三进建筑叫“官厅”。后来,祝氏后人把官厅转卖给巫氏,老百姓改称之“巫氏厅”。

抗战爆发,龙游乡贤余绍宋从浙江省城归来,居住巫氏厅八年。余绍宋(1883—1949),是当时知名的方志专家。1925年,他主纂《龙游县志》,梁启超为之作序,被学界推重。1943年,亦即余绍宋留居巫氏厅期间,他就任浙江通志馆馆长,主纂了500万字的《重修浙江通志初稿》,创造了方志领域的奇迹。

方志而外,余绍宋擅文物鉴赏和书画。环绕巫氏厅有万亩竹山,于是,他为巫氏厅取名“邻竹斋”,并题牌匾悬于门额之上。不过,民间不改“巫氏厅”旧称,延续至今。

1985年,巫氏厅被外地文物商看中,准备拆运他乡。时任龙游县县长钱铭听闻后,立即赶赴现场查看进行截留。巫氏厅原有三进,第一进早因日久失修倒塌、难以恢复原状,第三进仍保留在沐尘村原址,被拆卸的第二进于1989复建在鸡鸣山上,成为龙游古民居异地保护的首幢建筑。

巫氏厅悬有“寒柯堂”牌匾,“寒柯”取自余绍宋之号。厅内有一副对联:“急流勇退不肯顾;身经目击始知难。”联语系余绍宋自撰自书。

巫氏厅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据考证,巫氏厅梁与金柱顶上的坐斗同为一体,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极为少见的梁斗共体建筑,设计非常符合力学原理,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巫氏厅的明代木雕除承袭古代古朴、粗放、端庄的传统外,也初现清代以来崇尚细腻与华丽的风格。

异地保护与罗哲文

龙游建县历史达2200多年,境内不但遗存有繁多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而且保存有明、清及民国初期的府第、民居、宗祠、戏台、店铺等古建筑1200多座。1985年文物大普查,这一发现震动了国内外文物考古界。

1991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的罗哲文带领专家到龙游实地考察。他对两年前巫氏厅的异地迁徙复建保护的做法予以肯定,提出考虑到原生地环境变化、可以将县境内部分古建筑集中起来试行保护的意见。同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浙江龙游、安徽潜口设立两处全国古民居异地保护工程试点单位,并拨出专门资金。罗哲文为鸡鸣山的龙游古建筑迁建新址题写了匾额。

鸡鸣山与县城隔水相望,丘冈平稳,有冲和的形势。北宋嘉祐末年,学者吕大防在山麓建鸡鸣书院。元代,天文学家赵缘督在山顶建观星台研究天象,并著有《革象新书》。明代,山上立鸡鸣塔,是清代龙游十二景之一“鸡鸣秋晓”的所在,如今仍为标识名胜。

1989年,继巫氏厅之后,鸡鸣山上又出现了一座建筑—高冈起凤。原建筑始建于元末,现在搬迁的遗存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其中第三进因倒塌无法恢复。

1994至1995年间,龙游民居苑搬迁来多座古建筑,初现景观雏形。

邵氏民居,为元末明初建筑;移来的属于主厅堂的一个附属建筑,称为“连厅”或“小厅”。汪氏民居,也叫“德重堂”,系清早期建筑,共三进。灵山花厅,建于晚清,后遭火灾,留存最后一进。

翊秀亭,亭内镶《翊秀亭记》石碑一方,有纪年为“明万历辛巳(1581)孟夏朔旦”。这翊秀亭与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鲤鱼厅照壁,以及其他古桥、古牌坊、古戏台,另建的池、渠、阁、榭等,一同为民居苑众多建筑群落起到衔接、过渡、间隔和营造空间的作用。

地方戏曲与梅兰芳

2003至2005年间,迁建至龙游民居苑保护的古建筑较为集中,蔚然可观。

项氏民居,元至正十六年(1356)建,两进三开间,也叫墙里或圆门里。

槐庭,建于明中期,呈四合院布局,俗称“对合”。劳氏民居,建于明晚期,堂名“务本”。戴氏民居,建于明晚期,两进三开间,堂名“知崇”。马氏宗祠,明崇祯十六年(1643)建,为四合院式布局,两进三开间,前进设戏台,设方形大天井,天井东西两厢为戏吊楼,俗称“二面台”;进门方向面朝衢县,厅内一面上对列祖列宗牌位,向着龙游,旧有“站在衢县看龙游做戏”的说法;余绍宋在1939年题写楹联一副:“前者欢迎后出席;此方唱罢彼登场。”

聚星堂,建于清早期,堂名“巡回”,三幢仅存一幢。陈氏宗祠,建于清中期,两进三开间,堂名“存耕”。枕溪书院,建于清嘉庆年间,至咸丰,历时五十余载,为龙游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余绍宋曾有“足徵嘉道间先辈风流”及“济济生徒,文采风流三盛”之赞语。雍睦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滋树堂,建于清道光晚期,有三进,当地人称为“新大厅”。龚氏民居,清咸丰三年(1853)建。傅家大院,建于清光绪年间。

余氏民居,1912年建,原有三进,拆迁复建的为一、二进。该建筑最具特色的是木雕工艺,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也是研究地方戏—婺剧的发展史的实物资料。门楼第二层梁上有五块婺剧曲目砖雕:《三顾茅庐》《刘备招亲》《赵颜求寿》《打花鼓》《分水钗》。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的渊源应该到婺剧中去找。”

海外影响与罗宾

目前,龙游民居苑已搬迁复建古建筑46座。这些建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龙游民居深受徽派建筑影响,砖雕、木雕、石雕“三雕”骈美,带着明显的地方特色,让人感悟儒家文化,欣赏耕读文明,尤其对研究地方文化和龙游商帮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龙游民居苑已成为古建筑异地保护的样板。2001年,罗哲文在他主编的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中这样介绍:“有的地方在集中展示方式上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就是把一些不能原地保存或在原地与新建有矛盾不能解决者,把它们集中在一起保存。这样做一是容易保管,二是内容更为丰富,效果好。我国目前已有一些例子,如安徽黄山市潜口民居、浙江龙游古民居苑等等。”

一座座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的古代民居建筑被安排得恰到好处,使得并不雄奇的鸡鸣山,具有了一种文化影响力,使得并不广阔的鸡鸣山,俨然成一处历史大观园。

2005年秋天,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来民居苑考察时说:“在国内,在国外,我见到过几处专门容纳迁建来的文物建筑群,组合都逃不出简单排列的框子。而我一进鸡鸣山,老实说,就大喜过望。原来迁建来的建筑物,可以组成这么自然,这么优美,这么诗情画意的群体。而且,他们在拆迁过程中,对建筑物年代的判定和一些构造细节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我在这个建筑群里见到了龙游县文物和旅游工作者的创造能力,尤其是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龙游民居苑在海外也已产生广泛影响。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罗宾(RobinMcNeal),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和中国早期信仰、民俗及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1年,他专程到龙游考察西周初期、比孔子早约500年提出儒家仁义思想的徐偃王的文化遗迹。他在参观龙游民居苑时,不断翘起大拇指啧啧称奇、点头赞叹。之后,他评价道:“龙游民居苑是中国古建筑异地保护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典范,是一项了不起、伟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