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产业经济规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规制是指对特定行业的管制,主要是指对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部门的管制。从广义上说,经济规制实际上就是研究国家如何干预,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矫正市场机制作用的消极后果,进而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并确保利用者能够公平利用。其表现形式是,政府机关运用法律、法规,通过批准、认可、许可等手段,对经济活动中的实体的进入、退出、价格、质量、数量、融资、财务会计等行为加以规制。
(一)市场失效。在市场机制正常运作条件下所出现的资源配置失效或其他不良后果不能通过市场体系本身来加以矫正的状况,即称为市场失效。主要表现:
1、市场体系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教育产业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的,虽然在其经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盈余,但其平均利润率是低于其他工业企业的。因此,在市场机制正常运作条件下,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则理性的投资者就会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其他利润率高的领域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样势必会造成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不足。但另一方面,对该高教产品的收费又会妨碍对这一产品的充分利用。因此,如果由市场来提供该高教产品,则往往导致高教产品的闲置,从宏观上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效率损失。以免费时的高等教育为例,在高等教育尚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任何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会妨碍他人的享用。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如果对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学费,就会降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减少上学人数,引起效率上的损失。
2、市场体系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教育是一种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教育的外部收益是指教育给本人以外的人带来的收益,包括货币性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对教育的投资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但投资主体并不能因其外部经济而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即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也不会自动导致这些部门资源的有效率配置,这也是一种“市场失效”现象。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越强,越应由政府部门投资。因此,需要政府作出经济规制措施,以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可以肯定地说,网络教育在21世纪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就使得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来提供,从而在生产、供应及服务使用上具有了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益、使用范围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即在教育产业的自身范围内产生了一种“供应网络的外部经济效益”或称“供应网络的规模经济效益”。正是由于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既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又有自身的外部经济效益,为防止无序竞争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客观上就需要政府对之采取有效的经济规制措施。
3、市场体系不能有效地解决自然垄断问题。由于资源稀缺和存在着规模经济,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在特定的区域内,对于某些产品的提供,由一家大企业生产比由几家小企业分散经营更有效率,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将其他企业排挤出去,这种现象就称之为“自然垄断”。但是,当一个企业达到其垄断目的时,往往就会限制生产,抬高价格,使产品价格高于私人边际成本,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教育产业恰恰是比较典型的自然垄断部门。教育经济学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规模经济效益在教育产业领域内同样存在,在一定区域内由一所学校来提供某种教育产品或服务比由许多小学校分散经营总体成本更低、更富有效率。但另一方面,某种教育产品和服务一旦由一所学校独立提供的话,就具有了垄断效应。为了避免垄断的种种负效应,如人为抬高价格及质量标准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经济规制,以此来制约和规范教育产业的供给和价格行为。
(二)教育产业的投入产出特点也决定了其垄断经营和被规制的必要性。教育产业的投入产出有其区别于其他加工产业的显著特征:从投入来看,教育产业项目的初始投资往往规模巨大,而且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高,资本回收期较长,其资本实物形态的专用性亦很强;从产出方面看,产品的同质性很强,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从这些特征看,其他的经济活动实体若想进入教育产业,需要付出较高的进入成本,这就使得一般性的经济实体客观上难以进入;反过来说,一旦某个经济实体已经进入了教育产业领域,要想随时退出也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教育产业项目投资中固定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同时存在多家相互竞争的学校,这些学校可以选择的竞争策略只能是尽量扩大销售量(如扩大招生规模等),以此作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可是,由于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同质性,若想扩大销售量,可以利用的手段又只能是低价竞争(这里隐含的假定前提是:一定区域内各所学校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一样的)。这样,相互杀价的结果是毁灭性的竞争。为了避免这一后果,政府就必须对教育产业的供给和价格进行经济规制,一方面赋予学校以一定的垄断供应权,同时还要求它必须履行稳定地向社会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义务。
(三)市场欠缺因素。我国刚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挣脱出来,“半路出家”走向市场经济,不仅存在市场失效,而且还广泛地存在着市场欠缺的问题。市场欠缺是指在市场运行机制短缺或扭曲,不能正常运作条件下出现的资源配置失效或其他不良结果。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产业长期实行国有制,产权模糊,行业垄断,价格扭曲,市场欠缺问题比其他产业更为严重,高等教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市场机制不能到位的较长时期内,还需要政府实行积极的干预。在这里,政府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主一次。其次要作用是在市场功能完善以前,暂时代替市场机制行使职能。虽然只是扮演“扶上马,送一程”的角色,这使得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强制力来提高和降低高等教育行业的最终利益水平,以调整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其主要任务是加快改革、培育市场,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待市场欠缺消除后,政府就逐步从这些领域中退出,转由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调整产业结构,扶植重点产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工业化进程尚处在中期,产业结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发展包括高等教育产业在内的各项基础产业,以解决制约产业自身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瓶颈环节,为下一阶段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铺平道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高等教育产业,虽然其外部效益很大,但是投资巨大、回收期很长、见效慢、资金利润率很低。因此,如果完全将其交由市场提供、调节,不仅过程很长,而且容易盲目波动、来回折腾。所以,现阶段必须由政府出面,将高等教育产业列为重点产业由政府重点扶持,使高等教育产业能够较好地跨越瓶颈制约,努力使高等教育产业成为现阶段推进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贡献部门,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政府干预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
二、结论
教育产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基础性的重大保障和支撑作用。因此,维持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稳定供给、正常价格和标准质量,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就必须进行各种干预,尤其是经济规制。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应一身三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解决类似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市场失效”现象;不仅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市场欠缺”现象;而且还要担负起扶植重点产业发展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任。而高等教育产业正是政府在这三方面行使职能的主要着力点,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政府应当保持积极有效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