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棉完美转型 莱锦应运而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容纳100多家创意企业,聚集了近1万名创意人才,年产值总和达100亿元的莱锦创意产业园,坐落在曾经是东四环外知名的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现京棉集团)内。从昔日京城棉纺业的沃土,变成如今创意产业的聚集地,一个老企业如何完成了“华丽转身”?带着这份好奇,我们采访了京棉集团董事长、北京国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蔺贵良先生。
一迈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我们就被眼前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所震撼。青青的绿色草坪映衬着纺织厂特有的“锯齿形”建筑,其中容纳了昌荣传媒、蓝海电视、浙江影视、乐蜂网、安世亚太等在内的上百家新媒体公司、设计工作室、高新技术公司等等。远远望去,四、五层的小楼顶上设有露天花园,富有创意的和浓厚现代气息的办公环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不时还伴随着阵阵草香扑面而来。正对着工作间,与草坪有3米过道相隔的墙面上,左侧红底白字标语为“京棉完美转型”,右侧标语为“莱锦应运而生”,中间正面标语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国企风范犹存。
在园区里我们见到了蔺董事长,他那坚毅、倔强神态中带着的诙谐幽默使我们很快拉近了距离,话题也就此展开。
我们问道:京棉集团是如何实践转型升级的?
蔺董事长表情严肃地说:我是2001年到京棉集团工作的,正值企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三个北京”的发展战略提出后,我们制定实施了生产主体区位转移的搬迁调整方案。当时人员分流之多、历史负担之重、安全稳定之难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上万名棉纺人顾全大局,服从调整,牺牲个人利益,分流中毅然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喧嚣了半个多世纪的棉纺城停下来之后,如何建设一个新京棉?对于我们来说即是奋斗目标,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当时如果仅从眼下生存考虑,把城区最后的生产遗址一卖了之,既省心又容易,但我们从长计议,既要给老一代棉纺人留下创业的念想,又要利用这块土地找到支撑集团发展的长线稳定收入,为集团保留后续发展的有效资源,继续探寻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产业。
究竟做什么?我们认为必须按照首都功能定位,选择一个符合首都经济特点、具有一定生命力、又易于我们进入的新兴产业,既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又有利于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集团注入发展活力。通过多方面调研,我们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首都开始兴起,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扶持政策。而城区传统棉纺织生产遗址,作为北京工业建设发展的见证,几代棉纺人贡献的见证,具有丰厚的品牌文化含量。利用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重大机遇。几年来,我们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加紧项目运作,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北京纺织控股公司的直接领导下,京棉集团与北京国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使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转型后的京棉集团已由单一的纺织制造业发展成为包括都市纺织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谈到这里,蔺董事长长出了一口气,看得出在这短暂的叙述中蕴含了多少泪水和汗水。蔺董事长接着又说:任何痛苦都会随时间而淡去,人没有过不去的坎,人需要有包容心……,一句话把我们从略带沉重的氛围中解脱出来。
那么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如何打造的呢?
蔺董事长继续谈到,2009年,京棉集团和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携手组建了北京国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着手将原京棉二厂厂房整体改造,更新成高端、国际化、有特色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
为了让园区充满创意和艺术的气息,聘请了国际知名的日本设计大师隈研吾,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结构分割、天然采光、立体绿化等措施将旧厂房改造成为庭院式的工作园区。纺织企业厂房特有的锯齿形屋顶不仅保留,锯齿形还被用在了园区的各个角落。
在改造上,莱锦创意产业园除按照最新建筑规范进行老厂房结构加固外,还将原厂区内砖混结构危房改造成航母工作室,并重新改造了全部市政设施,在品质提升的同时,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增加其使用价值。
目前,莱锦创意产业园共分三个园区,A区是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和产品展示交易区,建立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展示交易宣传平台和培训招聘服务平台。B区是建国初期我国自主设计的标志性优秀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内部进行装修改造,形成会议、餐饮配套服务的创意服务中心。C区由46栋300-5000平方米独栋花园式低密度工作室组成,是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创意工作、进行“头脑风暴”、制作创意产品的场所。
园区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管理运作,实现了政府满意、合作方满意、客户满意的良性循环。
当我们问道:京棉集团走到今天,您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蔺董事长略显激动地说:一是坚持、坚守和坚忍。坚持改革调整的发展道路;坚守创建新京棉的历史责任;坚忍前行道路上的痛苦磨难。这么多年京棉靠这“六字”精神,经受住了在困境中上下求索的漫长跋涉,始终坚定争取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实体的纺织产业到虚拟文化经济,需要打破过去的惯性思维。其实思维是最难转变的,有时往往想到与理解了,实际操作还会按过去惯有的方式去做。要让从传统产业走出来的京棉集团员工整体思维立刻转换,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是去做,做过了,哪怕只经历了一件事儿,思维就很容易转变过来了。
衡量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标准不是看你拥有的固定资产。我看到产业园区内很多做得很成功的文化创意型企业,他们掌握的有形资源很少,而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掌控了无形资产同时具有较高的整合资源的能力。
我们做了一个产业园,不代表做了文化创意产业。进入这个产业,还需要投入到这个产业的某个领域,有些事情迈出那一脚就不一样,现在是搭建平台的阶段,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
您如何看待贸易在京棉集团发展中的作用?
蔺董事长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使北京不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还将是贸易中心,这为我们做强做大贸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北京需要什么?北京允许发展什么?北京能发展什么?这是京棉做产业转型升级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尺和标志。因此京棉集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和贸易作为转型升级所依托的重要平台。贸易作为京棉一大主体,从经营初级纺织产品向接近市场的终端产品发展,从过去以出口为主到逐步扩大进口,从以外贸为主到扩大内贸,从以纺织服装为主向多元化贸易发展。
贸易在中心城市有很大发展空间。经过三、四年时间,京棉实现的贸易额从不到1个亿,发展到了5个多亿。这样的结果给我很大启发,京棉要构筑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特点的格局,就要正确研判,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北京向世界城市发展的广阔空间做强做大贸易,以此带动纺织业的提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