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之“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之“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中国人来说,“绊”虽然是汉字,但与“暑”、“新”、“变”、“命”、“爱”等往年的日本年度汉字相比,颇为难解。这是因为“绊”字在汉语中的含义与其在日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

当选日本2011年年度汉字的是“绊”,而不是我预测的“震”。投票结果是“绊”字得票最多,达61400多张,占近50万张总票数的12.4%,票数第二多的是“灾”字,第三才是“震”字。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震”字已经做过一次年度汉字。日本从1995年开始评选年度汉字,而当年1月17日发生了阪神大地震,于是“震”字理所当然地成为日本的第一个年度汉字。另一个原因是,“绊”虽然不是“震”,但与“震”密切相关。日本人是在面对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等灾害的时候,痛感到“绊”的重要。

“纽带”、“情意”、“亲情”

对于中国人来说,“绊”虽然是汉字,但与“暑”、“新”、“变”、“命”、“爱”等往年的日本年度汉字相比,颇为难解。这是因为“绊”字在汉语中的含义与其在日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绊”的解释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使行走不方便”,而日语的“绊”主要表示纽带、亲情,读音为“きずな”(kizuna)。按照岩波书店的权威辞书《广辞苑》(1991年第四版)的解释,“きずな”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拴马、狗、鹰等动物的绳子,二是指不忍断绝的恩爱之情、难以割舍的情谊,关联词汇有“枷锁”、“系累”、“束缚”等。“きずな”的汉字写法并非只有“绊”一个,还可以写做“绁”,而汉语中的“绁”作为名词意思是“绳索”,作为动词意思是“捆”、“拴”。现代日语主要是在“纽带”、“情意”、“亲情”等意义上使用“绊”字,在此意义上它是汉语“绊”字的反意词。

显然因为日语的“绊”(きずな)与汉语的“绊”词义不同,所以日本首相菅直人的那封感谢信才似乎给《人民日报》添了麻烦。菅直人为感谢中国人民在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给予的援助,写了一封感谢信,信的题目就是《きずな》。感谢信的汉语译文发表在大地震发生整整一个月之后的4月11日《人民日报》的“视点”版(第九版),题为《纽带》,“纽带”一词就是日语词“绊”的汉语翻译。译者大概意识到“纽带”二字并不能完整地传达“きずな”的含义,于是又在题目下面注了一行小字:“kizuna―情谊纽带”。不过,在我看来,即使是用“情谊纽带”四个字翻译日语的“绊”(きずな),仍有不到位之感。因为基于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日语谓之“子の”)与冠冕堂皇、偏重社会性的“情谊纽带”并不相同。对于中国人来说,日语的“绊”是个很难翻译的词,因为汉语中不存在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

“绊”之追求

菅直人作为首相写给外国的感谢信是以“绊”为题,足见震灾后的日本人对“绊”的重视。根据2012年1月4日《读卖新闻》头版的专题报道《追求家庭之“绊”》,3.11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社会特别是受灾地区出现了三个突出的现象:一是“震灾婚”(感于人生无常而尽快结婚成家)增加,二是三代人同居的家庭增加,三是拍全家福照片的人增加。在东京圈等地,人们不仅关心亲生父母,对养父母也更关心,家庭的亲情成为衡量“幸福度”最重要的标准。这都表明日本人在追求或者强化家庭之“绊”。

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公布“绊”字当选2011年年度汉字是在12月12日,从这一天到2012年1月上旬,“绊”字成为日本媒体的热词,成为舆论界的话题。这里且以在日本社会影响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为例略做归纳。12月21日该报“国际”版“人生案内”专栏发表的专题座谈记录,总题目就是《凝视并重新认识“绊”》,参加座谈的11个人回顾了3.11大地震发生后的生活,一致强调“绊”的重要性。12月23日的“社会”版发表天皇的生日讲话《受灾者的连带感,四面八方的支援,使人坚强》,题目中的“连带感”其实是“绊”的同义词。12月27日的“国际”版有记者石崎伸生从曼谷发回的关于造成七千余人死亡的泰国洪灾的报道,题为《受灾者,新的“绊”》,“绊”成为报道国外事件时的用词。12月29日的“综合”版“2011回顾•日本”专栏发表的专题文章,题目也是《承受地震灾害、确认“绊”的一年》。12月30日的“日子”版发表了一篇报道,讲述东京87岁的老奶奶千叶和子独自一人坚持用毛线织短袜、给灾区的人送温暖的故事,文题《编织关怀的毛线,以“绊”连接灾区》中也有一个“绊”字。12月31日的“特别”版是为迎接“真正的复兴元年”2012年而策划的,主题语就是“受灾者以‘绊’为精神食粮站立起来”,黑底反白字,十分醒目。2012年1月4日头版,即发表了前引专题报道《追求家庭之“绊”》。1月7日的“社会”版,又有关于重灾区宫城县南三陆町举办“福兴市”的报道。所谓“福兴”是取其与“复兴”的谐音,“市”指水产品贸易市场,“福兴市”的意思就是“呼唤幸福的复兴集市”。举办“福兴市”是地震发生不久南三陆町的居民在避难所里决定的,2011年4月26日就举办了第一场,2012年新年到来前后举办了规模更大的“福兴市”。这篇报道的题目是《“福兴市”以“绊”相联》。总之,在12月21日之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读卖新闻》就至少八次制做、讨论“绊”的话题。

“绊”之艰难

同样是从地震体验出发选择年度汉字,1995年日本人选择了“震”,而2011年日本人选择了“绊”。这个差异意味着现在日本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震灾本身,而是应对震灾的方式。因此他们强调“绊”的重要性,希望在“绊”中获得温暖和力量、获得人生的意义。“绊”是一种期待,并且具有正面的功能性。在此意义上,“绊”取代“震”成为年度汉字是一种进步。由前文的描述可见,“绊”是家庭性的(亲人之情),是社会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陌生人相互之间的连带感),并且是国际性的(与外国人之间亦存在“绊”)。日本人素来以集团性著称,因此“村八分”才成为一种严厉的惩罚。“村八分”是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7年的265年间)村落实行的制裁方式之一,即村民们联合起来与不守信誉、破坏村落秩序的家庭断交。这实质上是切断“绊”。现在的日本人注重“绊”,无疑与其固有的集团性密切相关,同时也在赋予集团性以新的内容。

3.11大地震发生后,日本舆论界有人提出“战后”结束、“灾后”开始的观点,认为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能够超越二战遗留的诸种政治分歧、在抗灾过程中获得新的连带感。现在,“绊”字当选为年度汉字并且获得了多重含义,证明上述观点是积极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成立。在人类作为一个群体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一种超越国家与民族的连带感开始形成。

不过,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灾害过去、伤痛被抚平之后,不同国家之间的“绊”如何维持是一个问题。《朝日新闻》发表“绊”当选年度汉字的消息是在2011年12月13日报纸的头版,巧合的是,紧靠这条消息的要闻目录中就有关于中国的消息――《失控的中国渔船,韩国难于应付》。消息说:“在韩国海域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在狂暴化。发生了前往阻止的韩国海洋警察厅职员被中国船员刺死的事件。中国渔船也在日本近海出现,日韩两国正在加强相关信息的交流。”本来因为“独岛”(日方称“竹岛”)问题剑拔弩张的日韩两国,在这条消息中建立了“绊”,而这条“绊”却是为了阻拦中国渔船。12月18日的《读卖新闻》也有一条关于中国的负面消息,题为《不相信中国。日本人85%,美国人64%》。这个题目本身就表明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阻碍”意义上的“绊”,而日美两国在不相信中国这一点上颇为一致,保持着“きずな”意义上的“绊”。而且,据这条消息,接受问卷调查的日本人61%认为中日关系不好,只有16%认为中日关系好。所以,日本的“绊”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菅直人以“绊”为题的感谢信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感觉,依然是有待观察的问题。日语的“绊”与汉语的“绊”变为“同义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