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物教具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借助实物教具辅助教学,往往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一方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玩转卡片,培养数感。深化知识理解

如,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借助数字卡片,从数的组成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比较。出示两张数字卡片5和6,让学生组数。

师:同学们,若用这两张数字卡组数,你们认为可以组成哪些数?

生1:可以组成56租65。

师:比一比56和65哪个大?

生2:65大于56。

师:这两个数都是由5和6组成的,为什么会出现一大一小的情况呢?

生3: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以会有一大一小。

师:能详细说一说吗?

生4:56的5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6在个位表示6个一;而65的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5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5个十比6个十少了一个十,6个一只比5个一多了一个一。所以65要大小56。

@样,借助数学卡片,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妙用手形。联想迁移。探索数学规律

如,在讲解“植树应用问题”时,许多学生对“种植几棵树有几个间隔”理解不清,把握不当,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帮助学生突破认识难点,于是笔者借助手指与其间隔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迁移,理解植树问题,从而探究出基本规律。首先,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仔细观察手指指数与手指间隔数的关系,得出结论:手指指数=手指间隔数+1,然后让学生将这一结论迁移应用到植树问题中,即两端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1。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植树问题的另外两种情况,将这一数学结论进行延伸:①若两端都不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一1;②若只有一端植树,树的棵树=树的间隔数。最后,总结规律,构建数学模型,并将其推广应用到类似植树间隔问题的生活实际中去,如钟打点、锯木头、数楼梯等。这样,通过妙用手形,进行联想迁移应用,既探究出了数学规律,深化了知识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演示模具。突破难点。发展空间思维

如,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大的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单位:厘米。)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容易求出圆柱体的底面积,但是对于圆柱体侧面积却难以求出来。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薄弱。于是,笔者借助纸质圆柱体模具进行演示,通过演示观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建立空间概念和思维。首先,将圆柱体拆开成上下两个圆和中间一个长方形,这样圆柱体被分成了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然后让学生重点观察侧面长方形的长和宽,想一想:侧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哪些边相等。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学生很快就能看出侧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体的高,这样就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进而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圆柱体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图2所示。这样,通过模具的演示,不仅帮助学生从平面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计算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实物教具辅助教学,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之心,构建高效灵动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