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危机管理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精选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当前学校与孩子的安全对策与安全教育课题

户田芳雄(国立淡路青少年交流之家所长、前文部科学省体育与青少年局体育官)

我们在推进防止犯罪伤害对策的同时,需要创造一种使个人和全体社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与人格,将生命和安全置于最优先地位的“安全文化”,谋求与安全教育一体的、与家庭和地区社会联合的更加广泛的学校安全对策。

文部科学省曾了许多参考资料和通知,以唤起对于学校安全对策的注意,在此之前有关安全管理的具体课题有“教职员工意识低下”、“在限制孩子活动的方向上开展的安全管理”、“培养安全能力的教育考虑不足”,“事件事故发生时教职员工责任分工不明确”、“危机管理手册没有发挥功能”、学校与家庭及地区社会的联系不充分,“上下学的安全对策不足”等等。

作为安全对策要点,首要的是阻止可疑人员闯入校园。因此急需确立“防止可疑人员闯入校园”、“发现、排除校园内的可疑人员”、“防止可疑人员闯入”的3段审核体制。

为了确保学生上下学时的安全,从之前的一些事例中还总结出了5点重要措施,即“彻底检查学生上下学道路的安全及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要注意的场所”、“对上下学的孩子们进行彻底的安全管理”,“推进让孩子们掌握预测危险,回避危险能力的安全教育”、“可疑人员信息共有”、“与警察合作”。

确保学校和孩子们的安全和安心,是地区社会安全,安心的基础,能够让孩子们安全、安心的生活地区,地区居民也才能安全,安心地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不仅仅是为了孩子”。

锻炼孩子的“安全基础体力”――从处理的应对到教育的应对

清永贤二(日本女子大学教授、前科学警察研究所防犯少年部犯罪预防研究室长)

1 考虑“孩子安全免受犯罪侵害”的4个必要基本观点

(1)统一体会这些“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新的紧急课题领域

(3)人才,教材,体制的不足

(4)视点、哲学的贫困

2 到目前为止的应对工作中心的内容

(1)危机管理的考虑

(2)从孩子自身能力出发加强周边环境工作

(3)犯罪观的贫困,犯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

①犯罪的3个性质(转场性、转时性,转容性)

②犯罪者的基本行动(只要好动手在哪儿都可以做)

(4)如何定位安全地图

(5)看见陷于僵局的处理应对

3 今后的做法――教育的应对

(1)教育应对的必要条件

安全教育目标的明示化共有化――最终目标是“成人”

制定形成安全基础体力的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2)新的人才与开发制定教材

(3)研讨新的学校安全系统

(研究学校安全主任制度)

4 构筑“安全基础体力”

(1)构筑孩子们每个发展阶段的安全基础体力

(2)前自助阶段、自助阶段、共助阶段、公助阶段

(3)基本结构

从阪神・淡路大震灾中学习、推进学校防灾安全

南哲(关西福社科学大学教授,神户大学名誉教授)

对于发生于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学校应该学习的最大教训就是学校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检查与需要立刻采取的抗震化措施。如果学校设施翻倒,无论是孩子的生命还是老师的生命都无法保护。现在学校设施的抗震化程度只有一半左右,学校设施的抗震化工作,关系到寄托着国家未来的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是国家和地方自治体应该实施的紧急政策。

维护孩子们的安全是学校的任务

川边重彦(学校安全教育研究所代表、前武藏野市教育长)

2007年日本孩子受犯罪侵害的案件数与前年相比减少了4419件,为30万4685件,但是其中刑事犯罪受害案件的比例却占整个社会的198%,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1.3%。小学生的犯罪受害案件数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857件,达到2万4792件,中学生也同样增加了837件,达到6万5536件,这些都是由于偷盗受害案件增加。虽然整体犯罪案件有大大减少的倾向,但是保护孩子免受犯罪的侵犯,安全安心地生活仍然是不变的重大课题。

在全国小学校管理之下的事故发生件数约为75万4000件,其中,发生在课业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中的事故率约为31%(2007年),是课业中发生事故的大约2倍,这是学校生活安全管理,安全指导上的审查要点。总之,设施、设备等的环境安全是重要问题,也是安全检查的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保护学生在上下学路上和在校时的安全是学校的实务。同时,培养孩子要一生尊重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在自身安全行动的同时,培养为他人和社会安全做出贡献的资质和基本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

学校的防御防灾课题江本敏男(东京都教育厅指导部主任指导主事安全教育负责人)

近年不断有儿童,学生受害的痛心事件发生,要求我们必须改善学校的安全对策。这就意味着除了要确保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外,还要重视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如何回避危险的能力,为了提高保证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在2005年12月作出了如下的防御措施:

(1)取得保护者和地区的合作,构筑日常的巡视体制。

(2)向保护者和地区广而告之学校上下学的时间,制订地区的保护孩子们的体制。

(3)对上下学的道路进行检查,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4)预测孩子们会遇到的危险,展开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使孩子们掌握自己如何回避危险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视点,举出2个与其说是现在学校的课题,不如说是今后学校的安全视点

(1)要提高目前的安全管理,就要经常提高教职员工的意识。

(2)充实具有实践性的、具体的指导,进行生存能力的安全教育。

作为研究开发要点,有如下3项内容:

(1)学校在“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灾害安全”的各个领域,都要掌握必须进行指导的基本事项。

(2)对于基本事项,要根据儿童和

学生的不同生长阶段,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全年的指导。

(3)在进行基本事项指导时,需要对目标反复指导,确定落实。要重视体验性的活动,采用可以自己思考判断的指导过程。

学校的任务是守护孩子们的安全

岩切玲子(学校安全教育研究所副代表,全国学校安全教育研究会顾问)

由于工作关系而有机会经常走访学校,深深感到各个学校在安全管理上的重视差异。仅从学校的出入大门来看,既有实行彻底管理方法的包括上锁、安装带有摄像头的内部通话机来确认来访者的学校,也有自由进出的学校。校舍的抗震化程度也不一样。

鉴于中国四川大地震中学校校舍倒塌造成很多学生牺牲生命的惨剧,2008年6月20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了日本公立学校的抗震化情况调查报告,由此得知各个自治体的抗震化率,神奈川县达到90%以上,而长崎县只有39%。

要守护学校的安全,学校的责任有如下4个视点

1 普及危机意识

(1)确立学校推进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和组织活动的运营组织体制

(2)制订学校安全计划

2 推进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光有安全检查,避难训练、合作指导及郊外学习等事前指导是不够的,安全教育里主要要有上述所说的安全指导和在课堂中进行的安全学习,要有多样化的学习。

(1)培养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教育孩子自己的生命自己守护(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危险预测能力和危险回避能力)

3 全面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排除危险场所。在研究防御对策上,人们一般了解的有防御环境设计4原则①加固对象物(加固出入口及门,防止可疑人员进入);②确保监视性(从窗子看出去的视野要好);②接近控制(如上韧和展望系统那样,画出一个红线 防止可疑人员的靠近);④确保领域性(整治校舍内外环境)。对于学校来说,②和④特别重要。

4 与家庭、社区及有关机构的合作

学校面临的防御防灾课题

泽田明(东京都学校安全教育研究会会长、台东区立浅草小学校校长)

在防御防灾的课题上,根据“全面安全管理”、“普及危机意识”、“推进安全教育”,“与家庭,社区合作”的4个视点,需要认真推敲对策。因此,以下事项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1)设置电子锁、防御摄像头等基本的防范设备,校舍设施的抗震化,防止用品翻倒等对策。

(2)教职员工要具有防御,防灾危机意识,进行含生存能力的安全教育。

(3)教职员工在提高危机意识的同时,要能活用手册内容进行训练,完善校内体制。

(4)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儿童和学生进行自己的生命自己守护的防御,防灾教育和避难训练。从让孩子们掌握预测自己和他人危险,回避危险能力的视点出发,根据孩子们不同的生长阶段,加入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

(5)要督促保护者自觉守护孩子们的生命与安全。

(6)对于地区来说,要确保地区之宝――孩子们的安全,需要大家众志成城。

参会企业代表发言

阿尔泰公司

现在,为了确保学校内的安全,在教育现场引进了各种各样的设备,从监视摄像头到出入管理系统等,当有可疑人员入侵校园时,就要考虑如何尽早将信息传达给其他教室和全校知道。为此,阿尔泰公司研发了一种校内IP内线对讲机系统,当学校内有不测事件发生时,只要按一下非常按钮,通过校内广播联动盒就可以将紧急通报信息传遍全校。加藤电机公司(代表董事社长加藤学)

孩子们在上下学时,校外的活动范围是很广的,这使保护者为孩子们的安全而伤神儿,总想确认孩子们身处何处。万一有情况时,如果保护者能收到来自孩子的SOS信息,就可以使保护者放心。为此,加藤电机公司开发了可以检索位置、带紧急通报服务的“伊尔卡纳”,可以满足上述需要,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世界上最小、最轻的守护孩子安全的服务,孩子们带在身上没有一点负担。该装置防御性能优良,防雨并抗冲击。

凯提华克小普公司(代表董事社长城户诚一)

对于幼儿园来说,每天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是来访人最频繁的时候,这时候通过内部对讲机应对状况,开锁开门非常费事,而且影响幼儿园本身的业务。为此,凯提华克小普公司开发了进出管理系统,以提高幼儿园的安全及降低教职员工的业务负担。该套设备可以24小时记录进出情况,可以正确把握从幼儿到老师及家长的出入情况。即使夜间PC断电,也可以将情况保存在门禁设备中,等PC再启动时自动调出确认,

日本工机公司(通用营业部长寺岛实)

日本工机公司开发的“网子发射器”因使用方便、效率高而广受注意,正在全国得到普及。在2006年5月26日被评为防御训练公开演习合作支援企业,并收到了警视厅生活安全部长及东京防犯协会联合会会长发来的感谢信,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本次研讨会上也成为注目产品。使用时,按下开关立刻就会飞出一个网子,缠绕住可疑人。该产品体量轻巧,也适合女性使用。发射距离为2m~3.5m,而且非常坚固,不容易被割破。现在全国中小学已经采用了15000台。

日本必克塔公司(安全集团主事斋藤广光)

日本必克塔公司面向中小学开发的安全系统,不仅可以威慑入侵者和可疑人员,而且可以早期发现纠纷,是保存、验证监视记录的合适设备,它的特点是安装在防犯的重点部位,“校门”“玄关”“换鞋箱”“校园”“校舍内”“通用门”等处,认真地守护着孩子们的笑脸。

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开发小组组长村尾裕司)

松下电器产业公司面向学校开发了“地区儿童守护系统”,可以瞬时确认儿童上下学,通知保护者。并且可以将教职员发出的所有短信发给学生,不用担心遇到紧急状况时会有漏掉联络的情况。

拉奈克西公司(销售推进科科长桂努)

在社会对学校治安情况日益不安的情绪中,拉奈克西公司面向学校开发了可疑人员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既可以检测由校门的入侵,也可以检测由围栏的入侵。校门检测是通过设置在校门的信号接收机检测儿童带在身上的IC标记,由此管理校门出入。当有可疑人员在校门前后流连时,报警装置将发出信息,同时通知教职员工和警卫人员,尽早采取措施。

日本全国自动门协会(全国自动门协会安全委员会副委员长小泉晴雄)

现在日本全国使用的自动门约有200万个左右,预计今后的市场还会更大。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报告反映,在自动门事故中,6岁以下未上学儿童的事故占了很大部分,根据2007年的报告,6岁以下儿童的事故占到了全部事故的30%。在2007年下半期的统计中,6岁以下儿童事故中的半数多发生于3岁以下、2岁左右的儿童。为此,本协会编制了“安全通过自动门的方法”的小册子,发给教育工作者。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就必须联合教育、借助老师的手,共同防止幼儿自动门事故。

更正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1.1管理方法

(1)对照组:采用外科护理常规的护理方法。

(2)实验组:采用危机管理的方法实施护理管理。

具体办法包括:①危机前管理:仔细分析科室以往发生护理纠纷事件、意外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危机出现前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并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以杜绝医疗纠纷发生。同时,在病房管理上加强护理意外发生的防范力度,使护理人员做到充分了解患者病情,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况。另外,实施危机管理前让每个护理人员熟知危机事件的处理办法,并进行应变策略的演练。②危机期管理:当危机事件无法避免地发生时,最重要的是每位护理人员都能沉着应对,冷静地处理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一般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其他问题推迟处理,力争将危机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危机事件发生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巧妙地寻求帮助。如遇到暴力事件,在肇事者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以找权威人士或公正人士来控制局面。此外,应与危机事件的当事人,如患者、家属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安抚患者,稳定情绪。护理管理者在危机事件中应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感受,确保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全体人员智慧,共同面对危机,积极处理危机。③危机后处理办法:对危机事件涉及的人员进行安抚,包括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获得大家的支持与理解。对危机处理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是否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发生后是否及时沟通与报告,是否达到了解决危机事件的目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等等。通过评估,护理管理者做出相应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值得提倡的处理办法等,以期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1.2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护理服务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其中,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为百分制;护理纠纷发生率由护士长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χ±S)标准差形式表示,前后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实施危机管理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服务质量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危机管理期间,实验组的护理服务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自身前后对比也显示,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P<0.05),说明实施危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2)实施危机管理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纠纷事件、患者满意度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危机管理期间,不仅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较之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较之前也得到明显提高(P<0.05);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无论实验组实施危机管理前后自身比较,还是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1危险源的定义和分类

危险源在英文中的解释为“sourceofdanger”——产生危险的根源。1995年,陈宝智教授将危险源分为2类,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并阐述了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于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1.1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固有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比如,施工现场的机械能、重力势能、电能和热能等;危险物质包括爆炸、有毒、腐蚀性和放射性等物品。这些能量(危险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意外释放,进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1.2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安全措施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设施故障(安全设施等)和物理性环境因素。其是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是事故发生的组织性前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水利机电安装系统中两类危险源的分布

根据施工安全事故的类型分析,机电安装施工中包括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触电、火灾、中毒窒息七类危险源。根据笔者的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类危险源在时间、空间上相互交织,当它们相遇时就可能发生事故。比如,在起重机吊装作业起重伤害的危险源中,第一类危险源为大件设备通过起重机悬置于高空并随其垂直或水平移动时,能量(机械能、重力势能等)可能发生意外释放;操作失误、安全管理决策组织失误、安全技术措施审批未充分落实、企业安全文化欠缺、设备设施等约束限制失效和起吊安装的特殊人机交互环境组成了第二类危险源。两类危险源相互联系、影响,共同组成了起重吊装作业的危险源系统。

3水利机电安装系统危险源的控制对策

为了确保水利机电安装施工的安全,必须有效控制两类危险源,这就需要依靠三双手:第一双手——安全技术、设备、新材料等硬件;第二双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软件;第三双手——安全文化教育的引导、约定俗成的安全理念。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实现水利机电安装系统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应采取以下对策:①有效排查第一类危险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险物质形成,创造良好的现场作业环境。控制原则为消除或降低风险个体防护。当施工系统中存在能量危险物质时,系统就会处于危险状态。比如,高临空作业时人或物品具有较高的势能,为了防止发生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一般采取的措施为搭设脚手架、拉设安全网、架设护栏、设立安全照明、开展专人现场监护等;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包括正确的劳保着装、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高挂低用)等。②对于第二类危险源,应致力于构建稳定、有效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明确组织机构和职责划分;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五到位”(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加强沟通,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重视人员素质(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的提升,尽可能地减少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引导从业人员的作业行为,避免因侥幸、从众和自负等心理造成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强化班组安全管理;提高设备和环境的可靠性,加强对设备设施的安全约束限制。③危险源的动态辨识、建档备案和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是危险源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对潜在性危险源和境遇性危险源的控制。潜在性危险源包括因化学介质或气体泄漏而导致人体窒息或中毒、动火作业引发的火灾事故和特种设备事故等;境遇性危险源包括地震、洪水、地质灾害、战争和疫病等。这两类危险源在工程实践中属于重大危险源,一旦失控,易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必须做好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迅速展开应急处置,从而将事故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4结束语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一、安全生产管理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是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是实现人权的最有力体现。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即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运用“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安全健康管理理念,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当前,我国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中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谈薄。二是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三是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四是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等。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除提高人的认识外,还必须提高人的素质以及制度保证。 (一)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水平,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从基地、教材、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入手,加强企业宣教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题内容之一,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布局。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对安全文化建设做出安排部署,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安全文化活动,向员工宣传先进的安全理念,培养正确的安全价值观,灌输科学的安全知识,唱响“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这个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旋律,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一是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值班制度。领导干部坚持值班,及时处理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强化安全管理。严格巡查制度,尤其要加强夜班的管理,夜班不得空班漏检。 三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必须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 四是加大安全执法检查力度。采取随机抽查的检查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检查,检查问题一律落实到人,落实整改时间,抓苗头、抓典型。 五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凡是符合追究范围规定的一律严格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按规定严格落实处罚,该是什么责任就是什么责任,绝不姑息迁就。通过责任追究,提高各级人员责任心。 二、危机管理 虽然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生产经营单位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损失,应付紧急情况,就应居安思危,常抓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 (一)制定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生产经营单位要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源,要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即对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进行预测。依据预测,提前制定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使应急救援行动必须做到迅速、准确和有效。所谓迅速,就是要求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召集所需的应急力量和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所谓准确,要求有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地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应急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所谓有效,主要指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它取决于应急准备的充分性与否,包括应急队伍的建设与训练,应急设备(设施)、物资的配备与维护,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有效的外部增援机制等。 (二)事故应急救援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必要时迅速撤离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p#分页标题#e# 二是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地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进行救援。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三是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基本状态。 四是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以及责任,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用航空 空中管制 安全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V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92-01

1 影响到民用航空空中管理安全的一些因素

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空中交通管制,因为空中交通管制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并且有着较广的风险来源,一方面是员工操作的遵章守纪程度,另一种是组织设置防护机制的有效程度。

主要安全因素:主要安全因素指的是最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原因,也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大因素,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指的是操作人员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操作所导致的事故,操作人员既包括机组人员,又包括空中交通指挥人员、地面机务维修人员等等。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出现了错误的操作、没有协调的配合以及进行了错误的指挥,或者没有合理的设置工作流程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操作人员非常的疲劳,或者是情绪出现了起伏,还有可能是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等等。二是环境因素,航运路线的结构,以及民用航空机场的布局以及空中交通的繁忙程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三是飞机性能因素,飞机性能因素指的是可能有一些质量问题存在机的某些部件方面;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人们认为空中交通管制的第二大安全因素就是飞行机组因素,也就是配合ATC的情况,仅次于人为因素,因此就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四是客观天气因素,如果天气十分的恶劣,比如雷电、冰雹等等,那么就很可能导致出现飞机机械故障等问题,还会对通信导航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天气恶劣的环境中,如果飞行人员不能够准确的做出决定,就很可能导致飞机事故的发生。五是其他因素,比如恐怖袭击、撞鸟以及暴力事故等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航空安全。

2 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安全危机管理

树立安全意识:首先需要进行思想教育,让管制人员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改变过去那种错误的工作习惯,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管制人员需要从思想层面上来重视安全管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比如思想教育等等,来让公司的全体人员都认识到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对这份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树立足够的安全意识;还需要进行危机管理意识,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甚至是消除事故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就需要定期经常的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来为危机情景进行规划和决策,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如果企业能够将危机管理落实下去,就可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降低发生危机的次数,对发生的企业危机进行化解,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加强管制员工的培训: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空运安全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那么就需要对人为因素产生足够程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空运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在人为因素方面,其中最直接中关键的就是管制员工,管制员工作为空运管理的主体,也是空运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就需要对管制员进行定期经常的培训,不仅需要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增强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同时,对于交通管制人员的空间形象和思维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讲,在培训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管制人员预见安全技能的提升;二是避免出现安全问题的技能;三是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

合理释放心理压力:现代人都有着十分大的心理压力,管制员因为从事的是非常特殊的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难免会积聚很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个问题,空管公司就需要经常组织一些多样化的活动,鼓励空中管制员加入进来,让管制员将心理的想法大胆的在活动中说出来,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对错,诉说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心中无所留,无所牵挂。同时,还要鼓励管制员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从而减小心理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管制员大声的宣泄出来压抑在心里的苦恼,积极的与人沟通和交流,向朋友进行倾诉,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一个人有不良的情绪,却不能及时的宣泄出来,就会增大压力,对工作产生影响。二是鼓励管制员积极的参加一些活动,这样就可以将压力缓解掉。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空中交通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民航领域方面,空管安全管理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了十分广泛和复杂的内容,有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飞机的安全。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响到空管安全的因素,然后分析了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中安全管理的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李洋.个性对管制安全的影响[J].空中交通管理,2002,2(6):87-89.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6篇

食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健康和饮食安全有直接关联,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也是存在的,对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政府及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对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食品是人们进食、生存的根本,所以食品安全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因而,食品安全的保障,是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重要责任。但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指的就是突然发生的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食源性病害事件等,这种情况的发生没有预见性,且事件发生存在事件发展、影响的不可估量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面对这种影响面广泛的突发危机,政府必须加大对危机管理的重视。

1危机管理的内涵

在食品安全中发生的危机事件,就是指相关部门或企业在没有任何准备及应对下突然发生的严重性食品安全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性。危机的发生包括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四个发展时段。政府对危机管理有预案,在危机预警期事件发生初始阶段,政府可通过监测预警,利用信息搜集和分析技术,加强对事件的了解、性质的分析,尽量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进行预控预防,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降低事件危害;危机爆发期是事件急剧发展并不断扩展时期,政府需采取应急处理,无论因哪种因素引发的危机事件,此时的处理必须以将事件危害尽最大能力降低到最低为主,及时建立处理小组,专人指挥,开启信息平台,并有效地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危机事件的缓解期,此时事件已经处于焦灼状态,相关部门必须应急对待并控制社会影响;危机事件的善后期,事件基本得到解决,这是政府及相关管理者及时应对的结果,同时需要进行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并需要曝光相关危机事件的事实及涉事者,还需由专家组对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利弊并总结经验。

2危机事件案例分析

政府虽然有相关危机管理制度,但监测预警期即事件初始阶段是很难被发现的,而很多事情的发生在潜在时没有给予扼杀,一旦爆发则会不可预估,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给予补救。譬如“三鹿奶粉”事件,没有在事件爆发最佳时间给予处理,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但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机构给予了应急处理,依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危机进行了解决。在此事件中看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反应、态度,非常重视并严格处置了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在此危机事件中,政府及时建立以卫生部、国家质检、当地及相关部门的监察小组;对涉事婴幼儿开通了免费救治通道;立即对各市场销售奶粉进行整体、全面的检查,一旦检测不合格必须给予处理;同时对奶粉污染源进行彻查,包括养殖场、原料奶收购、婴幼儿奶粉生产等所涉及的程序及渠道;立即对国家相关乳品业的监管制度、企业生产制度等进行完善和修正;最后在彻查实情后,对企业相关负责人、违法涉事人员等进行严厉惩处,给受害方一个交代,同时也有效稳定了社会秩序。

3危机事件的解决对策

3.1建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

首先,政府及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其次,建立并完备食品安全风险测评制度,加强预警处理制度的高效性;再者,对企业的生产、应用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对企业的道德、责任、社会认知和法律意识等进行严格传教和监管,并创建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信用机制,督促企业的生产要规范、严格;最后,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科学技术,增加相关技术投入资金,加强生产企业在食品原材料、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3.2建立危机事件快速应急方案

人们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没有预知性的,也无法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后必须要面对。而政府及相关部门则需要建立快速的应急方案,减量减轻食品安全事故对人们的危害。首先,应该及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组织,设专人负责;然后,置身事件发生现场搜集相关资料和信心;对产生危机的因素进行探查、分析;综合评估,判定问题所在并制定解决策略;具体操作,严格落实。

3.3创建食品危机国际合作机制

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在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不单单需要我国及相关地区解决突发事件,还需要国际的合作,建立共同机制,对相关事件进行处理。加入世贸组织后,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信息的传播及影响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当事件涉及外部效应后,则加重了事件的危害性质。因此,需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对危机事件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涉和处理,同时交流感想。

3.4妥当处理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给予有效平定之后,还需进行危机管理的善后工作。事件的暂时平息不能完全表示事件已经彻底解决,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政府及相关事件管理人员仍需对一些负面影响进行处理,避免因此再次造成危机事件的突发。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对事件涉及人员及事件事实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公布,并给予相应惩罚,对表现好的人员给予奖赏,同时总结此次事件给予的警示,提出进一步完善措施,最后极力做好安抚工作,使危机状态恢复平静。

作者:柴丹 单位:长春市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陈立伟.四项对策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的长效机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5(6):1902-1906.

[2]张喜才,张利庠.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构建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0,16(7):58-62.

[3]王彦东,李云,桑启源.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再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6(19):78.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7篇

2005年4月,作为临危受命的酒店新任总经理,笔者吸取开业以来安全危机教训、总结经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采取创新营销等多种有效措施重塑酒店形象的同时,专门把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创建酒店安全文化作为头等大事提上议事日程。种种努力,终于化“危”为“机”,酒店的经营和管理工作迅速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年接待各类会议、宴会1000多次,不仅使酒店很快走出了困境,而且经济效益连续两年以2位数递增,迎来了酒店自开业以来的最佳发展时期。

居安思危,酒店经常遭遇五种危机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在治安、消防、公共卫生、刑事犯罪等方面的安全事故不断上升,而且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多变,这给酒店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怎样抓好酒店的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酒店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多年的酒店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酒店危机的产生不外如下几方面:

治安危机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黄、赌、毒、绑架、盗窃等犯罪活动往往容易在酒店等公共场所发生,加上个别酒店的管理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酒店综合安全工作未予以足够重视,使酒店较易成为发生各类治安事件的地方。对此,酒店如果疏于防范,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危机”。

建装危机

酒店在建筑施工、装修、设备安装等方面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很容易会产生火灾或易燃易爆危险品渗漏等事故;酒店的广告牌、玻璃窗等重物脱落、电梯关人、警示不明、客人对部分设备使用不当等,都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类事件不可小觑,因为常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餐饮危机

酒店的餐饮工作如果管理不严或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客人不满甚至导致食物中毒等危机。

服务危机

如果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基层服务人员因培训不够或应变能力差,处理旅客纠纷不力,就很容易造成服务危机。

媒体危机

目前是传媒信息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突飞猛进,使酒店一旦发生任何事故,如果未能及时妥善处理,便极易陷入媒体危机,既而带来声誉和形象危机。

除了上述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酒店危机,不同地区的酒店还可能遭遇地震、海啸、山洪、战争等不可抗力带来的危机。酒店危机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强、时间短、不易被事先察觉等特点,如果防范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酒店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形象受到重大损害,严重的还将危及客人的生命。

未雨绸缪,危机之前须有预案

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发展之本。在酒店的危机管理体制中,责任是中心,权力和利益是支撑,它包括对可能引发酒店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害的人和事进行监测、防范及处理的问题,建立起有效的危机预警和各种处理预案,居安而思危,未雨而绸缪。

为了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制度性地对酒店员工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和典型案例的学习,制定了防范治安、火警、食物中毒、服务过失、自然灾害、媒体危机等多种易发性和突发性应急预案,每年都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让所有员工对酒店“危机”都能提早发现、提早报警,尤其是各级管理者,对酒店安全工作的规律性有更好的把握力、洞察力和推动力,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旦酒店出现危机苗头,相关员工要能及时发现、上报并及时发出警报,清楚各级人员的分工、职责和工作程序,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由谁处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要点和原则,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果断地采取措施,战胜“危机”。对此,酒店在与政府安全主管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同时,还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与酒店签订包括消防、卫生、财产等内容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出现违规情况,执行“员工出错,领导有责”的管理连带责任制,从而强化管理者的危机意识。

对酒店管理者而言,危机处理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危机公关”。简单讲,就是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第一时间和媒体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对话,用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告诉社会公众发生了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防止任何不利因素的蔓延和扩散,增强社会公众对酒店的信任感,促使社会形成对酒店有利的舆论氛围,避免引发舆论的“围攻”和谴责,防止进一步引发酒店的公关危机。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注意把握危机中的“机遇”,通过严谨、大胆的策划,使危机成为酒店新生的转折点。

只有人人、处处、时时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各种危机处理预案,才能使酒店在面临突发事件能迅速有效地解决,消除负面影响,避免或降低酒店损失。

“一二三”:酒店安全三字经

酒店安全是酒店成功经营的首要前提,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全面创建酒店的安全文化,是酒店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保证。笔者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根据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如下安全文化体系:

“一二三”理论:酒店安全文化的基石

“一”是一个理论核心,即坚持“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发展之本”的理念,把握安全工作规律性,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是两个关系,即“安全与政治”及“安全与法律”。政治不是喊口号、表忠心,而是维护酒店安全运营的大局,确保酒店对旅客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安全保障;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酒店安全运营的根本保证,为此,酒店要与公安、卫生防疫等机构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接受相关专业部门的具体指导。

“三”是三个关键安全点,即“资产安全、人员安全和服务质量安全”。其中:资产安全包括流动资产安全、固定资产安全和无形资产安全。酒店流动资产安全是指酒店流动资金的安全,以及要防止盗窃、诈骗、抢劫事件的发生等内容;固定资产安全包括酒店电梯运行、炉灶电气、煤气管道漏气、抽油烟管道积油等设施设备的运作管理安全,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无形资产安全是管理者要有维护酒店形象和声誉的明确意识,避免或减少损害酒店形象事件的发生。

人员安全包括客人安全和酒店员工的安全。客人安全包括酒店入口控制、电梯控制、客房过道安全、客房安全、客房门锁与钥匙控制、财物安全保管、行李保管、伤病处理等内容;员工安全包括保护员工的个人财务安全、保护员工免遭外来的侵袭以及为员工提供良好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内容。

服务质量安全是客人的最基本需求,酒店必须保障每位入住客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每个服务细节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并结合酒店自身的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依托“一二三”,创建酒店安全文化

创建酒店安全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酒店全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于未然,提升酒店应对安全事件的水平。为此,我们依托“一二三”安全理论核心,在酒店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如下一些切实的工作:

首先,酒店的安全文化取决于领导者的安全意识,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领导很难去建设酒店的安全文化。员工的安全意识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主要依靠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引导。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要有一种在管理中的“婆婆嘴”和在执行中的“刀子心”,创造一种安全的氛围与环境,使员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其次,大力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终点将落到每位酒店员工的身上,因此,酒店员工个人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修养的提高,是酒店整体安全素质提高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把安全文化教育结合进员工的基础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例如举行寓教于乐的安全技能大赛、技巧运动会,外派员工参加安全知识大赛等;同时通过分批或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工程、消防等重点酒店岗位的员工外派学习持证上岗;组织酒店管理人员接受消防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在企业内刊或板报开设专栏开展全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员工全面了解危及酒店安全事件的种类、产生原因、特点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了解酒店危机防范及各种管理预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演练。

再次,大力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工作。有了酒店的安全管理意识和实际措施,还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为此在横向方面,我们不仅将安全监督和检查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重点,还将安全管理工作有机地列入大堂副理周报、质检周报、消防治安周报等“周报”制度中。这些周报既有对服务质量安全的监控,也有对酒店设施设备、人员操作安全的建议,各周报互相监督执行,并有总经理办公室专项督办落实整改情况,避免了因个别员工的工作疏漏影响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理,有效地提高了酒店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在纵向方面,在安全管理中酒店形成了基础管理、部门管理、检查督导三级纵深督导体系。在基础管理方面,成立专门的质检小组检查、反馈、落实安全工作情况。对于特别事件或经总经理批示督办的事件由酒店总经理办公室组成督查组严查处理和予以整改。

最后,将安全文化融合于酒店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酒店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件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而是应该在酒店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酒店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并能够使客人切身感受到酒店这种安全文化存在。

总之,在现代酒店经营中,时刻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积极创建酒店安全文化,形成安全防范网,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把事故消灭在苗头,是确保酒店安全生产、做好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8篇

1.1概念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失灵等因素引发的,可能危及公众安全和正常秩序的突发性危机事件。

1.2主要特性

1.2.1隐蔽性、突发性、无序性和紧迫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往往是人们事前没有意识到,不易被察觉,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临界状态下却突然发生。面对突发危机人们很难把握和预测,难以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了解危机的态势和发展动向,导致危机应对的无序性和危机管理者须在有限时间内及时做出决策的紧迫性。

1.2.2群体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人口众多,人群密度高度集中的地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而危机一旦产生很容易导致场面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甚至引发踩踏事件。

1.2.3破坏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将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可能会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的伤害,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

2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海外滩群体性踩踏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仅有行为过失,管理失误等人为因素,还有场地基础设施问题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和环境等各方面交错的因素。只有找出引发事件的原因,对其分析评估,才能得出在群体性踩踏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

(1)人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人群密度超过安全临界值是引发此次踩踏事件的导火索。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中心刘茂等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控制》中引用国外学者Still的论述,对于静止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7人/m2,而对于运动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人/m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佟瑞鹏指出,当人口密度超过5人/m2时可将其视为连续介质,此时人群中产生的任何扰动,都将以波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当波演变为激波时,就很容易引发拥挤性踩踏[2]。数据显示,事发当日20时至21时,外滩风景区的人员流量约12万人,21时至22时约16万人,22时至23时约24万人,23时至踩踏事件发生时约31万人。在此期间,人流量一直处于进多出少、持续上升的趋势。事发前外滩人流量短时间剧增,造成人口密度突破了安全密度临界值,此时个体不再受主观意愿支配走动而是“随波逐流”。同时群体中的异向人群引起的相互冲突、阻塞以及群体中个体的差异(老人、儿童、妇女等群体)引起了不同的行进速度,在此种情况下,当有人摔倒或者弯腰捡东西时都会造成踩踏事件的发生。

(2)场地、通道等设施不合理是产生此次踩踏事件的外在客观原因。外滩风景区相对狭小,还有台阶、狭窄通道等使人容易跌倒的相对复杂环境。事发现场的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的观景平台是上下人行通道阶梯处,人流量巨大使得群体的速度降低,又因异向人群产生的相向冲力,使得某个个体速度降低或摔倒,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3)主办方活动筹措不严密,责任落实不到位是此次踩踏事件的主要原因。1)活动主办方对活动整体把握失当,活动安排不够严密,没有做到统筹兼顾,风险和责任意识不足。2)活动主办方对活动变更风险未做评估,对于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致使大量游客都集中在了活动变更前的场地。3)活动主办方黄浦区旅游局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系不够紧密,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人员设备配置严重不足。

(4)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是发生此次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1)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国内,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和应有的公民意识。通常人们不能正确估计和判断隐藏在大型群体性活动中的风险,很多人喜欢盲目跟风,好凑热闹。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和引人注目,有些人甚至起哄和喧哗,却不能预先识别出隐藏在拥挤人群中的风险。2)公众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公众的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时自救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缺乏安全知识,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恐慌,这样反而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薄弱,在面临危机时不知道如何自救、他救和互救。

(5)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缺位和不足是导致此次群体性踩踏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大型集群活动中,政府管理在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管理者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尽早识别出潜藏其中的风险,预测评估,采取必要的交通管制,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就能大大降低群体性踩踏等风险发生的概率。1)政府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危机管理经验不足,未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政府部门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对此次活动人流量未做充足的风险预测评估,未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预防工作准备不足。任何活动伴随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普遍性、隐藏性、可变性、多样性等特点,而人们受自身知识水平、管理经验的局限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当面临复杂不确定的环境时,若管理者未能高度重视,识别出潜藏在其中的风险,那么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在特定的状态下就会触发危机的产生。2)尚未建立健全统筹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阶段。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就可以根据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及时预测其发展征兆,帮助政府等管理组织及时作出反应,必要时向公众发出警示,发挥其导向功能,由此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3)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在我国各地政府都设有应急领导小组,但其相关职能被分摊在政府各大部门中。也就是说,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来临时还需要去调动相关人员。因此,如何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调动与配合,在突发紧急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改进措施

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特性,任何时候、任何活动都不能把风险排除在外。因此,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极其重要。下文通过分析政府的管理职能,提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协调控制和善后处理的“三点一线”的管理模式。

3.1制定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措施

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其发生。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做好检测预防等工作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政府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1.1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

通过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中心,引进和培养危机管理人才,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管理体系。各省市应成立应急管理中心,重视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借鉴公共危机管理比较成熟国家的管理经验,创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如美国成立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加拿大成立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与应急准备办公室,都是专门负责其国内紧急事件与安全的机构。

(1)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形成完整的综合信息系统。创建集信息搜集、加工、决策、警报、咨询等子系统为一体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监测危机现象。通过分析评估搜集到的数据资料信息,预测和判断危机的发展态势,由应急管理中心向政府部门和公众发出准确的警示信号。引进科技人才,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子监测预警系统并与通信公司、新闻媒体合作,将发出的预警信号以短信、广播或新闻报道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以便决策者和活动参与者及时了解潜在危机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2)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制订科学和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预案。可采用委任的模式,由活动主办方依照活动场地的大小、路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计能容纳人数的多少,根据检测的信息撰写风险报告书,从人员编组配备、专用物资保障等诸多方面制订活动应急处置预案,交至应急管理中心审核。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调整,必要时提前演练。

(3)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满足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同时也可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实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现状,并对危机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报道和宣传。

(4)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应急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的联防联控,加强各职能部门间应对危机的联合防御控制能力,并以此来提高政府获取信息、快速决策、协调指挥的组织能力及减灾防灾的综合服务能力。将危机管理中涉及相关职能的部门整合到一起,由应急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中心紧急采取联合应急控制措施,要求各联动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根据应急中心危机管理小组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联动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指挥、调动本单位应急处置队伍,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全面、及时展开应急救援,准确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5)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管理的具体预防管理措施。提前由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排查活动场地,排除一切隐患。必要时,在事故容易发生场地进行改造,重新设计线路。增加移动摄像头、广播、安全指示箭头和照明工具等公共设备的配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预计人流量和检测情况,配备足够的警力、安保人员和医疗救助人员,在活动场地进行严密的布局和防护;采取严格的交通管制,严控人流量,并提前告知公众。活动当天严格限制私家车辆的通行,事先在活动场所用隔离带划分出区域隔离,将每条隔离带都设置为单向道,并在两条相邻通行道之间设立紧急安全通道。如要举办大型活动,应以广播、视频、网络新闻、通告等形式提前告诫参与者参加活动时尽量做好安全防范准备,减少不必要物品的携带,并在活动场地设置出入口,在入场时进行严格安检。

3.1.2完善和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加快依法行政建设

虽然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标准,但是关于应急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问责机制,使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趋于科学化和法制化。对政府管理人员的权、责、利进行统一和划分,完善追究公共安全事件责任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者的职权和职责,规范其行为。

3.1.3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培养公共危机管理人才

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创建多角度、宽领域的危机教育体系,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应对危机的各种能力,这是公众面对风险时战胜危机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

(1)重视公众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把危机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中,制定突发事件防范手册,每个学期开设一定的课时,从小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面对危机时的良好素质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2)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体制中,定期展开培训、学习和研讨,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

(3)设置“公共安全周”和“公共危机日”,制定相应的宣传标语,并在这期间召开针对危机管理的科学研讨会,加大对其宣传和报道的力度。目的是引起社会公众和组织团体对潜伏在身边危机的重视,增强其责任安全意识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

为了防止群体性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出现,危机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监测、观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纠正各种偏差,使活动按照危机应对计划进行,这就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控制。

3.2.1事发前期控制措施

(1)当预警系统监测到人流量达到一定界限时,及时停止通往活动场地的所有交通方式,正常保留并加派疏散人流量所需的交通工具。

(2)应急管理中心的危机管理小组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公众注意安全防范,避免随意走动和拥挤。

(3)继续加大监测力度,必要时调配警力和安保人员,应急管理中心要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应急救助的准备。

3.2.2事发之后控制措施

(1)若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由警力和安保人员及时找准事件发生源,迅速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其他人员往事件源头拥动。

(2)将危机信号反馈给预警系统中心,由预警系统统一危险警告和安全注意事项,并安抚人员的情绪,防止危机的扩大和蔓延。

(3)加大安保和救助人员的配置力度,及时、合理有序地对滞留人员进行疏散转移和对伤亡人员医疗救助。

(4)保持信息的畅通,保证大众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知情权,防止谣言的出现,保持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

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后,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对事件做好善后处理。明其事件缘由,追究事件职责,并做好后续保障性工作稳定人心,树立负责任、有担当的政府形象。

3.3.1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评估

事件发生后,首先要迅速成立一个相对独立、负责、精干的事件调查小组。明确参与调查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对事件全程分析评估,形成备案,以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

(1)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诱导因子。以此区分事件责任,查处相关负责人,并为后续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2)对事件后果和损失进行评估。以此确定受害人和危害程度,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物质和精神的补偿,同时也依评估结果划分相关人员的责任大小。

(3)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深刻反思总结,提出工作改进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

(4)追究事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找出那些工作失职、管理不善的相关责任人,按照合法程序给予必要的处分,强化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

3.3.2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事件发生过后,对受害者本人及家庭、活动参与人员和社会公众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为克服参与群体恐慌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安抚公众心理情绪,帮助参与者和幸存者顺利度过心理障碍期。

3.3.3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的恢复重建

(1)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事件过后在一定时间和领域范围内对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保证后期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政府及时出面控制,加以规范和引导。

(2)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的重建。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公共政策失效等因素与引发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有关联。因此,要重建公共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危机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把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体系中。

(3)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重建。群体性踩踏事件折射出公众还缺乏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加强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危机意识有利于社会良好有序的发展。

(4)政府信誉的重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后,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和权威。因此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做好后续工作,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创新,重塑高效、权威、负责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结语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9篇

本文所指食品安全危机是指因食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对人群、组织、社会和国家产生的重大安全危害事件。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食品安全危机分为不可预知食品安全危机和人为食品安全危机。其中,不可预知食品安全危机是指由非可抗逆因素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而爆发的危机;而人为食品安全危机是指由于食品生产者或经营者过失或故意违反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或法规而引发的食品安全而引发的危机。

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非常态性。食品安全危机常常是突发的,即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在不经察觉的情况下引发危机,扰乱了人们正常生活,使人们感受到非常态因素带来的困扰。

第二,群体性。食品安全危机通常都是群体性爆发的,而且这些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一般都涉及到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组织,在社会上造成了极端恶劣的影响,

第三,高危害性。毋庸置疑,食品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对人正常心理和身体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甚至造成死亡。

第四,敏感性。食品安全危机极易在短时间内引起人们恐慌,若不及时有关公告,便可能会引起消极的“小道消息”漫天飞扬,加深危机危害程度,甚至会引发其他新的公共安全危机,同时也增加了消除危机的难度。

二、三鹿奶粉事件折射出的问题

(一)政府直誓部门失职

由于我国食品监管制度正处于过渡时期,酝酿已久的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还没有完成,过去长期积累的监管缺陷最终以“三鹿奶粉事件”的形式全面爆发。

同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与体系自身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问题:质量监督与卫生监督分属两套功能重叠的机构和队伍,管理混乱,责任不清;各个机构之间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缺乏内部纵向和外部横向的交流与协作;食品安全监管预警体系失灵,在危机爆发前期,不能有效预测危机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企业受利益驱使而放弃“自律”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和个人受利益驱使,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或者生命换取不法利益。甚至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危害了社会秩序。

(三)缺乏统一的食品安全认证标准体系

由于食品安全标准分为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分别由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部和农业部负责;另外,食品标准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自定标准等多种不统一的多层级标准,混乱而不统一的认证标准体系不仅让消费者甚感困惑,而且也让企业感到无可适从,使食品安全危机具备潜在的可能性。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危机防机制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2009年6月1日刚刚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监管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疏而不漏,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强化行政监管体制,强化监督机制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应依法建立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整套权力配置和组织建构方面的制度体系。我国以前长期存在的监管体系虽有一定的优势,却也难以避免多头执法、责任不明、监管链条“断裂”等弊端。有鉴于此,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各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同时还规定了各部门相互配合的责任和程序。各部门在对职责进行有效细化的基础上,做到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实现监管环节的无缝对接,执法到位。

3、加强对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的责任和意识引导。对于直接生产食品的企业实行有效引导,让企业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做到诚信合法经营,强化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并建立公开透明的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二)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应急机制

食品安全危机一旦发生,就需要政府部门认真组织、领导各方力量,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和消除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三)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要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改变现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并行的多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认证标准体系,由一个机构对标准负责,其他监管机构可以接受该机构的委托协助制定相关的食品标准。并对该机构负责。

(四)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的磅礴发展以及中国进入WTO,食品安全危机的解决往往不是靠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自做得到的,因此,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合作的机制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五)加强对问题食品的召回管理与监督

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食品存在不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主动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并记录召回的具体情况,包括召回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并及时向原负责审批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目前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媒体被公众寄予厚望,肩负社会舆论监督的重任。食品危机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危机面前。媒体更应该履行其作为“第三权力”的强有力的责任,发挥有效的作用。

(七)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

对于消费者,应重点加强科学、安全饮食的教育,提高他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坚决拒绝接受不安全食品;要让他们树立危机意识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积极地加入打假的队伍。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第10篇

总结危机管理在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会。回顾性分析258例外出检查的危重新生儿出现危机事件的原因,提出危机管理的方法,即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等。经过两年危机管理的实践,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关键词:

新生儿;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外出检查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新生儿尤其是危重新生儿住院期间,需到辅助科室行相关检查,对需要持续监护或生命体征维持的危重新生儿来说,从病房转运到检查科室并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或发生不安全事件。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分析,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规划、调整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避免危机因素带来的威胁[1-2]。本院新生儿科自2013年初将危机管理应用在新生儿外出检查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危机前的预防及控制进行管理,两年来在安全、质量和护患关系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新生儿外出检查危机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外出检查的258例危重新生儿,原发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外出检查过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例、呼吸暂停6例、呕吐5例、低体温26例、镇静无效12例、设备物品故障4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1.1.1患儿因素

新生儿由于刚脱离母体,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呼吸、循环、体温等尚不稳定,病情危重,变化快,随时有生命危险,而且同时做多项检查(如CT、MRI、彩超、脑电图、胃肠道钡餐等),需要辗转多个科室,而这些检查又多要求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下才能完成。因此,新生儿外出检查对镇静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然而新生儿脏器功能不完善,镇静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发生[3]。

1.1.2疾病因素

外出检查新生儿原发疾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进展迅速,易在检查过程中出现面色紫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口鼻腔分泌物所致的呼吸道堵塞、呼吸心搏骤停、低体温等危机表现。

1.1.3护士因素

转运护士的资格和能力是确保转运成功的基础[4]。本科室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8岁,护龄在3年以下的占40%,护士普遍年轻,经验不足,预见性差,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缺乏或急救技术不熟练,同时法律观念淡薄,不了解“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护理工作稍有疏忽或沟通不到位,极有可能诱发危机。外出检查前护士未与相关检查科室、途经电梯及护送工人沟通协调,导致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或镇静超时失效,结果未顺利完成检查。

1.1.4设备物品因素

由于在转运途中一般用氧气袋供氧,流量调节欠准确,另外由于对转运患儿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未多准备氧气袋,都可造成氧气供给不足导致患儿出现经皮氧饱和度(SpO2)下降。由于危重患儿带有各种仪器如呼吸机、微泵注射仪、便携式氧饱和仪等,在转运途中无交流电,只能依靠仪器中的内置电池供电,内置电池供电量不足而导致仪器低电压报警。另外,护士对患儿检查可能出现的危机预见性不够,未携带所需使用的药品和物品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1.2危机管理的方法

1.2.1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

科室组织开展专门的危机培训课程,要求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树立危机意识。设置的课程包括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处理危机的方法等。同时告知护理人员尽管危机很难预测,但大多数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预兆、有过程的,并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5]。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警讯事件与案例剖析,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1.2.2建立危机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和护理制度是保障危机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6]。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分工到位,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对科室潜在的危机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制定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制度及护理应急预案,如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窒息、低体温、意外拔管、停氧、停电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理预案,患儿家属投诉处理预案等。

1.2.3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

对3年以下护理人员重点培训窒息复苏、心肺复苏等各种急救技能,开展各种急救仪器、急救药物使用的培训与考核。定期进行各种患儿转运途中发生意外的应急模拟演练,当场点评,通过案例的学习与分享,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外出检查安全隐患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增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新生儿科专科特点及疾病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及前瞻性预防危机发生能力的提高。

1.2.4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1.2.4.1准确评估病情

危重新生儿病情凶险、变化快。严格遵循“转运前尽可能使患儿病情达到最佳稳定状态”这一基本原则[7]。护理人员在转送前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着重评估呼吸、循环系统,预见性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针对性给予吸痰、胃肠减压、扩肛、镇静止惊、止血、保暖、纠酸等相应的处理。需气管插管者,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并妥善固定;必要时抽吸净胃内容物,防止转运途中因呕吐而窒息。使用静脉留置针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便于转运途中静脉输液和抢救用药,对需要安静睡眠状态检查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诱导入睡,动态监测心电和SpO2。

1.2.4.2转运人员配备

为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转运护理人员必须由具有新生儿抢救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以使对新生儿病情有正确估计,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并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与预防措施。

1.2.4.3转运设备物品的配备

抢救仪器由专人负责,定时充电、班班检查,保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估计检查所需时间,备足氧气袋供氧、连接便携式监护仪监护,携带简易呼吸气囊及便携式的急救箱备用,内置相应的急救用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抢救药品,注射器和吸痰管等。

1.2.4.4鼓励家长陪同

通知患儿家长,向家长交代患儿病情、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取得患儿家长最大的理解和配合,并陪同完成检查。

1.2.4.5与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

外出检查前与各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包括检查科室相应人员及科室的相应准备、沿途各关口(如电梯等),以减少患儿在转运途中不必要的等待。告知检查科室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镇静效果等,需要准备的抢救药物和仪器,并应配备氧气筒和足够多的电插座以备仪器使用;冬春季节通知检查科室先开空调预热,保持室内足够的温度,避免在检查过程中松衣被而受凉。

1.2.5转运过程的处理与救护

1.2.5.1安置合适

视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呼吸道分泌物多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时误吸,病情稳定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搬动患儿时注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轻震荡。

1.2.5.2呼吸道管理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SpO2变化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气管堵塞、气胸等异常情况发生。

1.2.5.3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当环境温度较低,保温措施不全时极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可引起患儿皮肤硬肿,还可使其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甚至死亡。为了减少患儿低体温的发生,转运途中可使用棉被包裹患儿,由家长或护理人员抱于怀中取暖。

1.2.5.4病情观察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新生儿肤色,因其可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尽管检查前已清理呼吸道,但在途中仍有可能出现呕吐致呼吸道堵塞,一旦出现,立即以纱布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或吸痰,窒息者按窒息复苏处理,予托背、拍打足底刺激患儿,如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困难、SpO2下降,予皮囊加压给氧;心率<60次/min,予正压人工呼吸同时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就地处理后如需进一步复苏应立即返回病房,做好进一步抢救工作,恢复正常后安慰患儿家长,稳定紧张情绪。

2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将危机管理方法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进行事前的预防和控制,期间共有362例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发生呼吸暂停1例、呕吐2例、低体温5例、镇静无效2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及设备物品故障,危机管理后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3体会

危重新生儿的检查过程是一个连续监护和治疗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外出检查制度和流程,降低风险的发生率[8-9]。充分做好转送前的评估和准备、途中监测和必要的处理以及急救是确保危重患儿安全转运和成功检查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以上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安全、顺利地完成各项检查。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是为应对各种危机情景进行的正确决策的动态调整,以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9]。而化解危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要使危机管理更加完善,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本院新生儿科将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到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历练了护士预防危机的能力,也减少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作者:朱惠仙 林美玉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洪燕玲,叶丽君,季双美.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96-98.

[2]胡祝红,罗艳,叶会玲.危机管理理论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3):264-266.

[3]金立红,陈煜.儿科镇静的安全问题[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1,18(5):390-393.

[4]万玲燕,潘丽慧,刘寅素.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4):332-333.

[5]夏欣蓉,宋云平.危机管理在老干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杂志,2011,23(4):210-211.

[6]黄文祥.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药物与人,2014,6(9):258.

[7]金汉珍,黄德泯.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