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 管理者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1. 管理者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严格来讲,介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的任何一位员工都应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人。但是企业的管理者永远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无论在现代企业制度还是传统的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管理人员永远是企业管理的决策者与核心的执行者,因为企业职工无论多么具有安全意识与能力,都无法也无权去构建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安全管理督查。这些工作都需要依赖于管理者去计划、落实,如果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管理能力,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安全管理首先要从管理人员开始,从意识抓起、从制度入手、从责任上加压,从督查上强化。企业管理者在以身作则、做好基础工作与核心工作的同时,把“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扎根于员工当中,加大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具体负责人安全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安全教育全覆盖。

2. 理念与素质决定安全生产的水平

纵观各类企业的安全责任事故,无一不是与管理者的疏忽大意有关。所以,安全厂商的理念首先体现在安全生产的意识上,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责任事故给企业以及自身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其次,安全生产的理念体现在安全管理的模式上,有的企业把安全放在嘴上,行动上不足;有的企业安全管理想起一次抓一次,不能够常抓不懈;有的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漏洞多;有的企业难以处理好效益与安全的关系,为了效益忘记安全,因为安全摧毁了企业所有的效益……。这些问题哦都市安全管理理念落实的表现,是企业决策者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思维与方法的表现。

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管理知识素质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的管理具有规范性、管理过程复杂性的特点,安全管理工作渗透于企业的所有角落,其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安全管理需要管理人员熟悉安全管理知识,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安全隐患与操作规范,从小事抓起、从过程抓起,才能够保证安全不出问题。而这个过程需要管理人员全面的知识素养作为基础。

二、 新时期安全生产对管理者的要求

1. 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与理念

企业管理者要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才能够重视起安全管理的工作。领导者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安全管理问题上“斤斤计较”,不留后患,为企业的发展留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管理者安全意识要上升到制度的层面。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就是规范化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融入到企业的制度管理的当中,成为规范化管理的一个环节,才能够坚持常抓不懈。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思考如何构建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形成哪些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如何集中民主的智慧其制定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如何对制度予以落实?如何加强督查工作?如何成立安全管理的相关机构?等等。如果企业管理者只是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但是只是个人用力,一味地强调,这是无法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的。

其次,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要化为责任意识。管理者不仅自己要有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深刻理解自己是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涵义。而且要善于把责任意识分配到企业的管理人员身上,落实到企业员工的心里,只有安全意识化为所有企业人员的意识,从能够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才能够成为企业管理的不懈动力,成为企业远航的保障。

同时,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要形成企业的行动意识。安全管理要靠想,但是更要靠做。企业管理者要在思想上重视企业部门与员工做的情况,不能够满足于制度的完整与语言的力量。只有落实到实际当中,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加强督查评价,通过安全理念改变了企业的经营产生过程,意识才是有效的。

另外,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安全是效益的保证,安全出效益是一个长远的真理。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果要体现安全上的投入。防止为了效益而舍不得在安全上投入,最后因小失大的局面。

2. 必须具有安全生产的理论知识

企业安全管理需要“内行”,千万不能把安全问题交给外行人。当前,很多企业也配备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管理人员,但是不重视安全管理者的能力,认为只要态度上重视就能够保证安全,这是极端错误的。现代企业生产过程更加复杂化、智能化、机械化,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过程中一旦不慎就会留下安全隐患。一个不懂得企业生产知识的人是无法胜任安全管理工作的。

所以,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设备等有着全面的了解,而且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安全环节有着较全面的认识。与一般的员工不同的是: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对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执行上级以及国家的安全生产标准与法律。另外,要了解行业的安全生产规则,了解产品质量法、劳动法与合同法等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各类安全生产知识。

企业管理者不仅是安全生产的管理者,也是安全知识与制度的教育者。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企业管理者要经常学习一些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书籍,经常了解一些安全生产的正面与反面案例等,以便对企业的职工进行安全管理教育与培训。

3. 必须具备安全管理实践执行力

“关羽华容道放曹操,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都是典型的执行力缺失的故事。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除了要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创建安全生产环境外,其执行力犹为重要。安全管理涉及的主要因素是人。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制定是人,安全违章操作是人,安全监督管理是人,安全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活动。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行为方式,为最大限度的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秩序。因此,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对待安全管理的执行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活动结果和成效。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生产现场,钻机钻进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根据质量安全管理要求进行操作,根据地质设计和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岩石硬度,如钻孔,钻,金刚石钻进合金钢颗粒。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钻井法岩石可钻性等级的选择,结构类型,钻进技术参数,确定了钻井工作时间,材料消耗量。标记点、不同结构的剂和材料的比例必须适当,流体类型也应该按照凿岩机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进行确定,进行合理选择。实现最小的投入以获得最大的效益。操作应注意改变钻孔,均匀钻进,调整压力大小。杜绝钻井无人操作的现象。注意埋钻、烧钻等钻井事故发生,发生事故时应立即报告组长,由有经验的人或集团领导亲自操作,谨防事故扩大,排除后患,总结经验预防事故。矿石在心脏产生的一定数量孔,而且必须有足够的长度和体积,质量能够保持原有的结构和矿石品位,确保地质设计要求。整个钻进过程中,地质工程领域多接触,多测孔的倾斜,避免返工,保证钻孔弯曲度不差,整孔达到设计要求。

2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钻井安全生产管理是保证钻探高质量的核心。而能源消费的重点、提高劳动效率也是钻井生产管理的内容之一。钻探中,要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技能和工作效率,增加产量。钻机也应进行科学实践,先进技术的应用,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所有员工积极参与。狠抓工作落实,取得实效。例如,在钻井过程中,某单位的钻井队,有时候没有钻芯,岩石的坚硬的情况下需要PDC钻头的使用,每个点一般是五复合板焊接在钻头。如果复合片是圆形的,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会比较缓慢的,而复合板的磨损磨损回比较严重。对于基本点报废,可以将钻头再使用1~3次。

3地质钻探生产安排要均衡有序

地质钻探生产应该平衡有序的安排,根据生产场地平整,结构复杂,如力学不稳定地层,水敏性地层,地层漏失,可溶性地层和施工方案的构造发展进行确定。钻场支撑必须牢固,顶部和侧面应当后延,正面的松动,必须严格的处理。钻场或附近必须有一个电话,保证钻场必须顺利撤退。钻孔位置必须是合理的,稳定的,连接螺丝固定牢固,稳定的钻机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按规范。电气设备必须放置在干燥的地方。水管和电缆悬挂整齐,管道铺设顺序。钻杆和油管必须堆放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并不影响钻井施工,对层次分类代码。层与层之间的板必须整齐,并挂牌标记。存在安全隐患的时候必须暂停试验段的钻井,对钻井过程进行安全确认。管理的内容包括:钻井记录卡,工作证,钻井设计,施工措施,钻井现场标准,规范,避灾路线(电源线),设备,材料,孔柱。生产尽可能均衡分布。每队钻机队一定要根据每天的拍摄计划(钻井仪表),必须严格执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充分利用设备和更好的利用时间,确保一定的生产率,提高钻机的工作效率,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也可以解决钻井过程中造成的问题。领导者必须注意,地质条件复杂,要特殊对待具有特殊性因素的地质,并及时向领班报告,由组长调整生产任务,以便更准确的平衡量分解。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平衡和有序的钻井生产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钻机班组有数额的规划,组织和部门经理完成实施,协助监督队长完成。安全和生产是钻探重要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平衡量化,提高钻井速度快,做到平衡有序,稳步提高钻井质量,节约成本和充分利用生产时间进行管理。

4保证钻探设备的安全

在地质钻探中的生产设备对地质钻探水平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确定对钻机的生产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钻井数量和质量,成本和完成率。新的钻探设备应首先控制液压油,齿轮油等。新的设备必须首先安装在地面上进行调试,对钻井人员技术培训可以更好的掌握钻探的性能,可以提高使用率。每个设备必须建立档案,包括日期、时间、易损件、施工洞数、累计进尺等。经常使用的钻井设备应定期更换滑油、液压油、齿轮油、黄油,以及及时检修压力表,控制阀,密封圈,油管,多路换向阀,保证钻井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钻井设备应定期清洗,保养,防锈,不能长时间将设备的基础零件置于无管理状态之下。设备的使用寿命,生产效率,速度素质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设备本身,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如果设备是合理的,正确的操作,可以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和保持它应该有良好的条件,工作效率。相反的,设备必须保证使用能力,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所有成员在钻机必须强调它的重要性。组织团队定期维修设备及相关设施,使设备的保养、维修都落实到具体,明确责任,严格按照操作设备的安全操作规则。管理、使用、维修、检查和维修都必须安排到位,确保钻机及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时用户使用,维修,检查,排除故障,紧急处理器电机一体化;生产设备保持清洁和,按照变速系统良好的管理工具及配件,发现异常立即停机,你不能处理的应及时报告的检查,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钻井设备故障,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时间,应立即请人修理,以免损坏设备,使钻井时间延迟。

5最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地质钻探中,足够的人力资源,高水平的生产管理,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确保地质钻探的质量。根据钻井过程中应配置到质量经理,生产技术人员,设备维修和大量的工人。随着制度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钻井标准,辅助人员,操作系统等因素也应当随着改变。没有质量经理,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维修技术员,会给钻探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人员的配置不仅要减少劳动力,降低钻井成本,而且要满足生产的最低标准。工人应该是最熟练的工人,生产技术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也应当加入他们的行列,在生产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新员工应该接受培训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让新员工的尽快掌握工作技能和技能,消除新员工不训练现象,而且可以避免无证上岗。新员工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进行考核合格,并具有操作资格证书的,也要有相应的许可证,方可上岗。必须熟悉掌握相关操作规则和条例。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素质教育不能放松。只有这样,地质钻探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了保证。

6结语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要通过不同的载体深化安全管理,主要形式为通过实施“包保管理制度”、“安全孝心伴我行”、“安全双基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五项危险预知”、“岗位操作手指口述”、“安全风险抵押金”“矿领导跟值班管理”等管理手段和措施,确保安全工作的稳步好转和提升,为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严格抓不规范操作,杜绝轻微伤事故

为降低轻微事故发生,矿井主要负责人矿长要安排各单位负责人每旬抓一个不规范操作行为的人,如果抓不到对单位负责人每次进行2000元的处罚。抓到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人员由矿长亲自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通过不规范操作职工对矿上严格抓不规范操作行为进行宣传,起到大家一起杜绝不规范操作行为。

3.严抓管理人员跟班质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为提高入井质量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管理人员入井必须做到“五看”,即“看安全、看瓦斯治理、看工程质量、看机电设备、看劳动组织”;并对跟班管理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定量、定时”四明确,使跟班人员知道当班入井具体责任和目标,交班时必须做好交接班记录,由安检部每天汇总考核并监督落实,防止领导检查走过场。

4.规范安全例会及安全检查,提高解决问题针对性

为提高每周下井安全检查的针对性,切实解决困扰安全生产的难题,每周安全例会和安全检查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首先由区队队长陈述难题,安检部早上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对现场进行查看,下午在安全例会上,入井人员对现场观察的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然后安全部门对确定的措施跟踪监督落实,并每天要有反馈信息,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针对性。

5.提高班前会质量,确保矿安全精神传达到位

各区队队长每天至少参加班前会两次,矿值班人员和安检员根据分工不同参加不同区队班前会,并要求进行讲话,强调近期安全重点和公司安全文件精神。做到全矿上下一盘棋,人人关心安全、重视安全。

6.强力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现动态达标

以采掘质量为龙头,一通三防工作为重点,狠抓质量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安全生产条件,提升动态达标标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按照“动态化、常态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原则,实施一点带面,突出重点,严格考核,及时兑现等措施,有力的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稳步提高,同时拉高标杆,让各专业齐头并进,整体提升。

7.强化360度安全包保活动和中层领导干部黄牌警告制度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预防为主的实际措施还没有到位。

在实际落实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对隐患的查处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可以说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防御式”的被动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做到风险管理的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2.风险控制只注重点没有形成链。

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属性,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到最终的供给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因此,各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要求电能的生产、供给及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造成设备损坏,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威胁,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导致电网崩溃。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风险控制或者没有,或者只做到了生产链上的某个点,风险控制不能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部门,存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这些小的漏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将会给电力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电力生产的效率。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

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结语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试结合自身在施工现场的实践,谈谈如何优化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管理。

一、对安全生产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考虑的原则;

安全生产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一项无形资本,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防止发生各类事故,需根据国家和地方颁发的相关安全生产法规、条例和标准,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首先要确定安全管理方针、目标:

1)安全管理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员参与;遵纪守法、文明施工、持续改进、保证健康。

2)安全管理目标:

提高安全意识,教育培训率100%;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文明生产的检查;严格执行 “三杜绝”、“二控制”、“一改善”。

“三杜绝”:杜绝死亡事故、杜绝设备事故、杜绝火灾事故;

“二控制”:控制重伤事故的频次为0,控制轻伤事故频次为1。

“一改善”: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

(二)坚决贯彻“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以防为主,防管结合,专职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做到精心组织、文明施工,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三)工地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兼任,成员有工长、安全员和班组长。该小组是工地安全管理的专门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充分发挥安全职能的作用。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组织安全自查自纠,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实行分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保证体系,坚决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基本原则。

同时要大力创建文明卫生工地,建设最佳标化现场是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要把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地创新管理方法,把科学的方法引入到施工现场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来,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保证工期,提高工程质量。

二、坚持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原则;

安全生产是一项自始至终的工作,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和多因素管理,必须长抓不懈;同时创建文明卫生工地活动也必须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用抓好文明工地建设确保安全达标。在抓好全过程文明工地建设中,必须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责任体系及落实相应的组织,严格按照安全文明工地管理规定,确立符合自身要求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强现场管理,优化文明施工专项方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紧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抓好班组建设,把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措施落实到最基层。

(二)坚持安排生产的同时,安排安全工作目标、措施及安全重点,并落实到人,在向班组下达生产任务的同时,下达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并说明施工中的安全重点。

(三)安全生产做到标准化:高空作业标准化;临时施工用电标准化;临时防护措施标准化;安全标志标准化,开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坚持文明施工。

(四)对事故严格做到“四不放过”的原则,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

三、全员管理,安全第一的原则。

抓好安全文明工地建设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抓好安全文明软管理,包括制度管理、素质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检查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技费用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安全物质保障。软硬建设共抓,治理防范并举同时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杜绝任何隐患的存在,不断增强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防范意识 ,专职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做到精心组织、文明施工,杜绝重大伤亡事故是抓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只有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 ,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基础 ,现场标准化管理为重点 ,提高施工现场全员的防范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施工安全生产。结合施工现场应做好以下四点:

(一)安全文明

安全作业、文明施工二者密不可分。工程开工时要严格执行部颁新标准,做好“三高、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场入口处设备安全纪律牌和安全警示牌,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不许穿硬底鞋、拖鞋、高跟鞋。现场的危险部位和场所设置安全标志,告诫入场人员遵守安全纪律,注意人身安全。通过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积极培育安全文化,塑造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氛围。

(二)卫生环保

在施工现场严抓文明施工及环保卫生工作的落实。采取文明卫生环保不扰民的防范措施,职工生活区与施工区严格划分,各种材料堆放整齐有序、挂牌留名,危险区警示牌醒目美观,生活区餐厅、娱乐室、保健室、沐浴等五小设施按标准设置,确保施工现场富有生气,为职工提供健康文明的工作与休息环境,造就浓郁的安全文明作业氛围。

(三)施工现场

1、工地的地面采用石粉碾压进行硬化,每天派人洒水保持路面平整坚实,防止路面起尘。

2、场地设有循环干道,保持畅通,不准堆放物件材料,路面不得积水。

3、建筑物四周设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4、在施工现场砌好流水槽及沉淀池,保证工程的废水泥浆从流水槽流到沉淀池统一处理,不准随意排放和污染施工区域的路面。管道要做好,做到没有跑、冒、滴、漏造成大面积积水现象。

5、施工现场禁止随处吸烟,以防发生危险,在施工现场设置吸烟室并设立灭火器材。

(四)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治安和消防安全。

1、主要的消防措施

1)建立安全防火制度,配备相应灭火器材和防火标志,加强对职工的防火教育,确保不发生火灾事故。

2)对消防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操作规程,并对现场所有管理人员及工人进行消防常识教育,演示常用灭火器的操作。

3)施工现场可燃气体及助燃气体如乙炔和氧气、汽油、油漆等不得混乱堆放,防止露天暴晒。按施工现场有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得进入现场,少量存入库房要专人管理。楼层采用低压行灯变压器,不准使用碘钨灯。

2、治安综合治理

1)施工现场的治安制度是: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允许打架斗殴,酗酒闹事,不准在宿舍和现场赌博及其他非法行为,夜间不准在外逗留。

2)安全保卫工作,不但是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与否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社会所必须,所以必须按制度执行。

四、实施“以人为本”战略,提升施工现场全员整体安全素质。

以人为中心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着眼点和指导思想。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要突出人的主导作用。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教育全体职工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制度。

(二)制订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尤其对新入场的工人和变换工

种的作业人员更要加强管理,搞好公司、项目部及班组的三级教育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三)班前班后坚持对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贯彻安全操作规程,严禁酒后上班。

(四)组织群众性的安全教育会议,做到安全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警钟长鸣,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论坛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为主题,围绕如何推动安全生产理念创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设都市、行业和企业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届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安全生产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部分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国际安全生产领域专家等400余人将出席会议。

一、论坛时间:20*年11月

二、论坛地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报告厅

三、论坛主题: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四、主要议题:

(一)安全文化——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水平的软手段、软实力,兼谈安全生产监管的制度创新、措施创新和方法创新。

选题思路:通过对比“执法监察”等硬实力、硬手段与“安全文化”等软实力、软手段,探讨全社会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设,为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创新、措施创新和方法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措施和方法——行业文化与安全生产关系研究。

选题思路:通过发掘不同行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法律环境、人员构成、操作惯例、行为习惯,分析安全文化建设在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法等方面的作用。

(三)国际安全生产经验及其对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借鉴。

选题思路:通过了解国际安全文化研究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对德国煤矿企业安全生的借鉴、日本全民安全教育体制的借鉴、英国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借鉴,总结国际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我市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参考意义。

(四)城市安全文化建设——国际视野下的首都如何构建“有序、安详、幸福”的安全环境。

选题思路:通过都市视角,分析安全文化对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影响,以及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当中的具体制度和办法。

(五)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从石油、石化行业实践看“健康、安全与环保”体系的建设经验和落实情况。

选题思路:通过石油、石化系统HSE建设的具体例子,分析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以及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企业责任。

(六)危机预警及动员——从汶川地震看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和动员能力

选题思路:从汶川地震看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和动员能力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七)根据论坛主题,专家自拟课题

五、论文征集

1、热忱欢迎国内外高校、企业及研究院所的安全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它科技人员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有意者请填写并以电子邮件返回会议回执;

2、提交的会议论文将编入《第二届北京安全文化论坛论文集》。

3、论文语言:中文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安全生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基础施工建设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我国电力运输行业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在农电安全方面。目前,对农电安全的保护已成为电力行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电网运行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开始注重发展农电工程,但是,由于农电安全生产是农业与电力的有机整合,因此,会涉及很多的交叉问题,使农电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想有效的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提高供电安全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从多个角度来避免农电安全生产出现违规现象。确立农电安全生产制度,并优化制度体系。

1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配电线路质量问题。农电生产与线路质量的关系非常紧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供电企业农电基础设施建设中,配电线路的质量经常出现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在材料配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些问题给农电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严重时会威胁到农电安全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1.2供电规范化问题。供电企业承担着电力资源的运输和持续平稳供应。由于供电企业涉及民生和我国农业的发展,所以,在供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依法经营,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并进一步落实规范化的运输,保证运输过程中能够稳定、安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服务,这是我国供电企业在落实供电工作过程中必须执行的准则。从当前的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现状看,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精细化管理标准,且粗放模式与管理模式中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营。除此之外,在供电企业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没有系统的监管,增大了供电工程的改造难度,而且施工环境也比较复杂,这些都是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1.3农电安全生产人员综合素质的问题。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电力的持续供应都与职工队伍的能力有关联。虽然很多电力企业在生产体制上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电力工程队伍的素质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一部分供电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技术训练就上岗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农电安全生产过程中,忧患意识并不明显,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

2.1创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要建立严格的发展规范和规章制度,并按照这一规章制度来发展企业。对于国家基础建设行业—农业而言,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当前我国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要对已经落实的规范和制度进行数据上的支持。在农电安全生产中,还要明确各级人员在岗位中的职责,通过工作标准来建立统筹安全职责,并进一步规范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体系的落实,更好地促进农电安全生产。2.2注重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原则。安全生产以及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人。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手段和整体素质。要求供电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定期做好培训和检查工作,使农电生产人员将心思都放在安全生产中,达到提高农电安全生产的目的。2.3提高供电生产现场的安全指数。针对很多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供电企业一定要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定期对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生产管理人员对农电生产的安全管理。2.4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环境。在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之前,首先要提高农电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管理人员人人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利用当前的网络宣传手段向员工灌输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观念,通过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农电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落实奖罚考核制度,将安全生产与员工的安全意识连在一起,使农电安全管理人员能够自觉的注重安全问题,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在提高安全意识的时候,供电企业可以借助广播、媒体、报纸、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来推广农电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积极推广标准化作业的理念,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内部讨论,从中发现农电安全生产规范中不足的地方,并及时予以改正和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对安全生产的标准进行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农电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促进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理念,达到推动供电行业规范化生产的目的。

3结语

针对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的现状,安全生产一定要结合农电工作的实际需求,要在当前农电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认真夯实农电安全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基础施工工作,在整个农电安全生产过程中都要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前提,严格执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电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者:范大鹏 单位:国网吉林省通榆县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孟宪利,田玉清,等.煤炭供电企业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C]//2009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2010.

[2]丛连日.供电企业Intranet网络系统构建[C]//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2年年会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交流论文集,2002.

[3]安文斗,孙才新,王杰,等.基于配电GIS的供电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研究[C]//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4]贾亚军.电力体制改革中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C]//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2004.

[5]杨如康,刘润珍.供电企业强化营销管理的措施研究[C]//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2008.

[6]明晓明.浅谈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C]//第三届安徽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7]向晓东.供用电合同相关法律问题分析[C]//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5.

[8]周益忠.浅谈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C]//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四卷电力分卷),2006.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规模生产要求,需要人们应用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才能使安全生产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达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应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如何改善监督管理,实现把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本文就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要转变传统的监督与管理的模式,转变以发动运动式大检查整治安全生产问题的方式,变事故管理为事故预防,超前管理的理念,建立以人为本,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正确应用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和评价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超前采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手段,预先消除隐患或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通过实施文明施工,达到建筑安全生产的目的。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新形势下新的生产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和改变管理模式适应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系,真正解决好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离开这个根本去狠抓安全生产就总是政府急企业不急,大检查就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安全专项整治就总是成效不大,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总是落实不了。因此,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根据经济和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的生产特点,适时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进行管理的模式转变;从借助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2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2.1安全系统论原理

包括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理论,以及对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的探讨和优化。

2.2安全管理学原理

包括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2.3安全工程技术与职业卫生原理

主要是指针对生产工艺和技术与人的行为心理、生理需要,研究相适应的安全生产防范原理(如防火、防爆、机电安全原理与防尘、防毒、防辐射原理等)。

2.4安全经济学原理

包括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2.5其他原理

如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安全管理理论。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安全原理,才能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观。

3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

3.1明确安全监督管理目标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首先要确定科学的安全监督管理目标,然后在目标指导下优化安全管理体制与机构体系,安全管理目标对不同管理层有不同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宏观管理,可以用伤亡大样本的统计值作为基础,在强化管理、加大安全技术经济投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水平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伤亡控制指标,并把它作为政府的安全管理目标。企业应以事故零作为目标,制定事故隐患辩识及治理标准,建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不宜以伤亡指标分解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目标。

3.2建立事故预防与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事故主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二项既有区别是又有联系的工作。事故预防则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的防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侧重于对意外事故的善后处理。其制约关系表现在:事故预防措施有力,可能避免或降低其发生率,从而减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的支出。因此,将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是科学的选择。建立事故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进一步从根本上保护职工权益,减轻企业负担,变被动的工伤赔偿为积极的事故预防,从而把行业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外部压力和企业的内在动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形成法制、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3.3建立建筑安全系统危险性评价机制

系统安全评价是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体系的一部分,其本质是系统危险性评价,它是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危险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危险的程度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出控制的重点。从目前国内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看,基本可归纳为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企业安全现状评价和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三种评价,各有各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目的,三种评价间存在必然联系,三者结合构成企业总体安全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标准,就是采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用定量的形式,为安全评价提供了数字和综合评价标准。

3.4建立建筑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简称安保体系),是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以安全生产为目的,有确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明确的活动内容,配备必须的人员、资金、设施和设备,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去展开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通过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行为,采取有效的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持安全生产的环境,从根本上增加施工作业的安全度,减少事故发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在管理中体现一体化思想,通过实施持续,发展运行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强制性政府指令为主要行政手段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为一体,使消极被动管理行为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运用市场推动力,依靠合同制约,制度联结,在企业管理体系内形成链式效应。

3.5督促施工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对安全的理解和态度或是处理与风险相关问题的模式和规则。只有当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发生改变以后,整个企业现场安全和卫生条件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的内含,既包含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领域,同时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物质领域。因此在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方面,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更具有系统性,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科学、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都是具有安全文化的内涵。

4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安全是生产和效益这座高楼的基础,没有坚实、牢固的安全作基础,生产和效益终究是要坍塌的,一切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效益齐头并进。

4.2处理好事故的客观存在与事故可预防性的关系

必须承认,事故隐患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可抵抗的外来因素越来越少,从全省建筑工程所发生的各种事故看,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其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隐患没能及时清除,不及时排查隐患而急于组织生产是安全工作之大忌。

4.3处理好安全投入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投入是硬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安全投入在消除隐患、预防事故方面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关心员工的关系

“严是爱,松是害”、“宁让职工骂着走,不让家属哭着来”,都是严格管理和关心员工的辩证统一。严格管理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根本利益,是关心职工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严格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事故率,确保职工人身安全。企业管理人员只有站在关爱职工的角度来看待安全工作,本着″深、严、细、实、狠″的认真工作态度来对待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处理好严格管理和关心职工的关系。

4.5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观念、管理、培训、素质等各个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事故就一定是必然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要逐步消除那些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因素,减少偶然性。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低不是管理者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就是管理者的责任。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1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体系化管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逐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是可以实现本质安全的。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早,伴随着工业进步,其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也有了飞跃式发展。从法默的安全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从最初的事故学理论到后来的风险控制论,再到现在的安全哲学理论、安全逻辑科学、安全法学理论、安全信息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仿生理论、安全文化理论、事故灾变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与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相结合,对现代安全及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法默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和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经历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起到预防作用,就能避免事故;只有重视消除轻微事故,才能防止轻伤和重伤事故,否则大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及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的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发生。系统安全理论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即在设计系统时就用安全工程方法进行风险管控,系统安全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及危险控制等一系列内容。安全行为管理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企业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后迅速在欧美及日本等现代工业化国家兴起;由于其成功地为许多知名企业(如杜邦)实现卓越的安全绩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安全行为管理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行为前因-行为-行为后果”的行为模型,通过创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鼓励人的安全行为,从而减少由于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事故,进而实现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目标。

2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比较

基于上述理论,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就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典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是我们熟知的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以下简称HSE管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标准体系OHSAS18001。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效果十分明显。HSE管理体系强调以领导承诺为核心,以无事故、无害于员工健康、无损于环境为目标,包括核心和条件部分、循环链部分、辅助方法和工具部分三大要素;体系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建立的准备、初始风险评价、策划和设计、文件编制、执行和实施等。为提升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包括13个要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从我国相关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结果来看,普遍存在重体系、轻日后管理,重机构审核、轻自我提升,重原汁原味、轻联系实际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与安全管理能力不匹配。此外,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过多地强调管理的标准化,而忽视现场操作的标准化。不可否认,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众多国外企业发现,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后,虽然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比例明显下降,但企业的一般事故却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为此,国外企业结合其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行为观察管理方法,使企业安全绩效得到明显提升。业界一致认为,安全行为观察方法不仅丰富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而且是基层队站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及促进安全团队文化落地的重要工具。

3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

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随着信息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应用普及,部分码头企业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固化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但国内绝大多数码头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仅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文档(法律、法规、制度、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安全目标、安委会会议、安全投入等)电子化、安全检查表等管理功能,针对班组安全的信息化应用却鲜有案例。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企业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实现现场安全状态评估和预警体系与标准化融合,形成自下而上的安全生产管理优化模式。为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可将生产要素抽象分类为5个一级要素和162个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主要包括人(即各工种)、设备和工属具、设施(即码头、库房、办公楼、道路等)、环境(即天气、船舶、水域等)、管理(即教育、会议、资金、制度等)。集装箱码头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可拆分为11个一级工作场景(包括靠泊、系解缆、集港、装船、拆打加固、揭舱盖、船前准备、辅助生产、提箱、离泊、卸船等),在将工作场景与生产要素交叉后,按照安全行为观察的方法对员工的反应和站位、个人防护装备、工具和设施、程序和标准、人体工程学、现场环境和秩序等标准进行图文采集,从而实现对指定场景员工安全行为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此举是推行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安全行为观察和团队安全文化的基础,也是安全职责清单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对照安全行为观察标准,员工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反馈观察结果(反馈结果包括现场行为实时照片和定性评价),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分析安全行为结果,并通过系统发送达标行为统计和安全行为标准图文资料,从而对行为不安全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相关责任人确认。同时,系统还具备安全行为随手拍功能,以启发员工发现自身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此外,360安全体系对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标准也进行了图文标准定义,并设定相应的排查周期,从而实现安全主体责任层层预警和监控功能及安全预警指数的计算功能。收集到员工安全行为数据后,便可以随时应用安全行为观察方法开展安全行为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结合行业典型安全事故,在360安全体系中定义重点安全行为治理的4个领域,分别是人机配合、高空坠物、流机作业、机械维修,从而使安全管理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提供一键式安全行为排查功能,例如,在针对岸桥高空坠物的安全行为管理中,系统对岸桥容易产生高空坠物的部位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包括易坠落物的标准状态图片、排查周期等)采集。360安全体系定期向指定员工发送排查任务,以便其实施现场排查,反馈排查结果。360安全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模块:(1)手机端,是隐患群防群治和隐患数据采集的工具;(2)个人计算机端,是各部门落实自身主体责任的工具,同时也是安全管理人员实施监管的工具;(3)系统后台,是企业级隐患评估和安全管理的工具。360安全体系后台有10个有助于安全行为改进的度量指标,称之为“十率”,即检查标准覆盖率、自查隐患率、逾期整改率、较大隐患控制率、标准排查超期率、隐患标准重复率、学习人员覆盖率、标准学习覆盖率、考试人员覆盖率和考试标准覆盖率。“十率”的作用在于: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隐患不排查、系统能觉察,排查不上报、系统能知道,上报不整改、系统有记载,整改不及时、系统有警示的安全生产管理功能。

4结束语

安全生产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安全文化;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43-04

[收稿日期]2010-03-17

[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 2009ZG55021);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 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 7-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JKGHAGH-651)。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河南省南乐人,管理学博士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

安全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安全孕育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社会对人权的尊重、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表现

安全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防治水患的伟大创举。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一,早在公元前700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的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凡占并累和深坑并中多有毒气,不可取入……必入者,先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 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板防止冒顶事故等。公元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1]。”

进入近代社会,安全文化更加突出,从以下情况即可感觉出安全文化的突出地位。1802年英国政府制定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1876年德国以锅炉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锅炉和电气设备所有者协会”成立;1917年英国成立“安全第一协会”;1923年美国成立“国家安全协会”;1947年在日内瓦成立国际劳工组织;1947年在美国成立“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1957年日本成立“全国安全协会”;英国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设立职业安全专业;美国在30年代开始培养工业安全专门工程师,1956年在世界上设立第一个消防工程系;日本1957年在大学开办安全科学专业;在我国,1983年9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在天津成立,20世纪60年代开办劳动保护专业,1984年国家教委在本科目录中列出安全工程专业,1999年最新修订的本科、硕士、博士学科目录中均设有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历教育专业。

无论是从古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或是从现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中,都充分体现了人类追求安全文化进步的向往中,均以科学为基础为前提的,体现了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质和内涵。

二、安全文化的科学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2]。

(1)安全观念文化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形。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最合理安全性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2)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3)制度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相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4)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一是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3]。

从文化的对象体系来说,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一个企业决策者应该建立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建立。

从文化的领域体系来说,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涉及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及典型性。因此,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体系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例如,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有针对行业内部(民航、铁路内部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也有公共领域(候机楼、道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从体系和科学结构上,认识清楚安全文化的范畴,对建设安全文化能起到重要指导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安全文化科学性的要求。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要求我们从狭义的安全概念发展到广义的安全范畴,从控制伤亡事故的目标扩展到人身、财产、环境安全的综合目标,从安全工作和劳动保护事业的层次发展到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安全文化的层次,从强调事后处理和管理的方式转变到超前预防的管理方式,从就事论事的经验管理转变到前因性的科学管理,从纵向的行业管理转变到纵向横向交叉的立体式综合管理,从只分散地只讲责任、制度、措施的无序化管理转变到方针、目标、计划、实施、审核与评价的程式化体系管理,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发展到行政、法制、经济、科学、文化的多种手段。把安全文化作为一门学问来队识和研究,是安全文化科学性的重要体现[4]。

三、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5]。

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包括上述各个大的方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全面发展所包括的各个大的方面以及各个大方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都是相互协调的;不仅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发展速度或数量比例关系是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打造安全文化实力,安全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是人类从事安全活动时所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由于安全涉及到个人生命权,故企业的行为必须围绕人人安全工作这个核心来展开,也就是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善企业作业环境,设备之安全状况以及规章体系,搞好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创建职工安全价值观,树立群体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风气,提高职工整体安全素质,从而搞好以素质保安全。向素质要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消灭人为不安全行为,从而搞好安全行为文化建设[6]。通过从企业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行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和社会安全品位和人的安全意识。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建设安全文化的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最高目标、道德理想、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作基础,没有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搞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抓基础建设尤为重要。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以培育安全理念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广大公民的安全素质为落脚点,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标,在公民中广泛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确保社会的长期安全。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安全文化建设

第一,建设安全文化,首先要建立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在安全哲学原理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理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7]。

第二,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教育是先导。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目标,即防范事故发生的主要对策之一。安全教育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基本而重要的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主导性,这是由于人的生活是靠劳动改造自然和进行生产来维持生命并使之发展下去的,而要安全地生产必须结合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其中创造和运用安全生产手段和安全生产的技术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制度、习惯、文化等复杂体系来进行。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文化体系不是固定地维持下去,特别是在生活受到灾害威胁的时代,人们要不断地加以变革,并创造更安全的生活和文化。这种创造和变革的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前提。而教育对这种活动起主导的作用,因为数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刻。安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显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安全教育的目的、性质是社会体制所规定的。安全教育为生产力所决定,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安全教育是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三,安全立法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保障。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人类的安全立法正在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目标体系更趋明确,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功能体系更为合理。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国际通用安全法规、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地区安全法规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也将陆续颁布和实施。

第四,完善管理方法为建设安全文化保驾护航。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已经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现代安全管理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8]。管理方法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 安全文化论文集[C].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5.

[2] 徐德蜀.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 [M]. 成都: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4:32-36.

[3] 罗云.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M].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0:109-110.

[4] 肖爱民. 事故管理. [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5-7.

[5] 董立斋. 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187-189.

[6] 金磊. 中国现代安全管理 [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