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838年,当达尔文第一次考虑婚姻问题时,他就像观察野生动物研究进化时那样,情不自禁地做了一系列的笔记,包括一个看起来颇具科学性的关于婚姻利弊的清单。在反对一栏,他列举了“孩子带来的花费和焦虑”以及“结婚的男人永远不能乘坐热气球”这样古怪的事实。而支持婚姻的一栏,他写了“老年时稳定的伴侣和朋友”,并明确地表示,决定性的因素是确定“妻子无论如何都会比一条狗好”。
但是达尔文夫妇享受了幸福的婚姻生活。1882年在达尔文的弥留之际,这个曾经颠覆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杰出科学家,简单地说了一句:“我的爱人,我的挚爱。”
不过世界上这样幸运的人其实很少,婚姻就像建立在一片倾斜的田野上,每件事都逐渐走向下坡路。很多夫妇早期心目中“生命的挚爱”,多年后都变成了“世界上最讨厌的人”,这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
婚姻让当初的吸引点变成缺点
长久以来,爱情一直是诗歌、文学、电影与艺术的主题,近年来才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黛安·费尔姆丽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专门研究夫妻关系问题。她发现,刚开始恋爱时伴侣最吸引自己的特质,到后来往往成为让自己最讨厌的缺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费尔姆丽就意识到这一点。那是一次朋友聚会上,她和一些女性朋友谈论的话题转向了夫妻关系,一位女士抱怨她的丈夫周末从来不陪她,然后费尔姆丽问她,一开始她丈夫的什么特点吸引了她,结果回答出人意料,她说和丈夫在高中时相恋,对他倾心的原因是他非常努力,有事业心。在座的另一位朋友抱怨说她未婚夫从来不和她分享他的感受,而他吸引她的正是深沉的气质。在这些例子中,似乎一开始最吸引异性的品质,到后来却成了最被讨厌的缺点。
基于这种直觉,费尔姆丽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证明了最初的假设,不论是正在恋爱还是已经分手的恋人,恋爱对象最开始吸引他们的特点,逐渐变成了令他们讨厌的缺点。比如,费尔姆丽问一个男生喜欢前女友什么,他列出了她身体的所有部位。而当他回答为什么分手时,他说这段关系只是建立在上的,没有灵魂交流。他最初想得到的东西却终结了这段恋情,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一位女士被一位“非常细心”的男士所吸引,但是她不喜欢他总是介入她的生活。另一位女士最初被男朋友的幽默所吸引,但后来她抱怨说他太不认真了,总是开玩笑。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可是暂时还没有恋爱过,虽然以前有过那种朦胧的感觉,但是因为高考的压力,我不得不将这种想法扼杀在萌芽中了。
不过现在的我已经没什么限制了,最近我在读一本反映大学生爱情的《爱情心理学》,感觉很不错,较为正确的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情。
大学生"校园浪漫曲"的必然性:1、生理成熟;2、高中阶段的压抑;3、免除了家长、老师的约束;4、环境的影响;5、对情感的渴望和个人价值的需求;6、享乐的需求和虚荣心。
一、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1、择偶标准不切实际选择对象理想化、虚荣心强。
2、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是指异性关系中的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却得不到对方回报的单方面的"爱情"。
爱情错觉则是指在异性间的接触往来关系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
摘要:军校学员的恋爱心理有着军校独有的特色,如军校明文禁止学员谈恋爱、校园恋情容易失败、军校男女比例失调,容易产生单相思等。我们应引导军校学员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进而正确看待单恋、恋爱和失恋。
关键词:爱情;单恋;恋爱;失恋
军校学员从高中毕业后入伍,过着同性多,异性少的生活。和地方大学生比起来,他们缺少了很多与异往的机会,他们的恋爱心理也有着军校独有的特色。我们应引导军校学员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进而正确看待单恋、恋爱和失恋。
一、军校学员与爱情
1、军校明文禁止学员谈恋爱
军校里不允许学员谈恋爱,军校管理模式高于部队,严于部队,军纪军规面前容不得半点私情。军校里,每一天的学习训练都安排满满的,在这样紧张的氛围里,很少有个人支配时间。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既不合时宜,纪律也不允许。也有个别人,顶风违纪,私自离队,受到严肃的处理,教训可谓深刻。如果你和他(她)可能彼此有好感,但即使心中有强烈的爱,也要牢记规则,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拒绝这个不应该提前到来的爱。同时,军校学员无论是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在思想认识上、生活经验上都不够成熟,这时谈恋爱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很大,如果过早的陷入情网,不但影响学业,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和未来。
2、校园恋情容易失败
爱情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强烈的自我压抑能力,需要男女双方认真的态度,而军校大学生的个性却未发展成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尤其是对终身伴侣的选择是不确定的角度,同时对恋爱中的矛盾不能妥善处理,所以感情很容易随着环境而变化,最终导致失败。具体到异地恋来说,由于距离的影响,恋人之间无法充分进行情感交流,容易产生猜疑,时间久了分手几率大;而本地恋违反纪律,不被认可,恋爱对方心理压力大,加上军人就业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毕业后两人天各一方,毕业即分手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
随着学习论这堂课的结束,我们班的各个沙龙也开始行动了起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这一沙龙。那不仅是因为恋爱这一问题在大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也必将为我以后甚至于每位大学生的恋爱指明方向。
专入图书馆,我精心挑选了《爱情心理学》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所含爱情甚广,但我也切合现在大学生的实际心里,确定了属于我自己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事物,不仅是诗人和艺术家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钥匙。爱情会给人带来什么?会给人们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使人们充满巨大的内在力量。它能使陷入困境的人们勇于面对困难,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去获得生的希望。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对于恋爱对象来说,最大的幸福就在于爱情以自身的存在而使他(她)感到快乐……只消瞥一眼心爱的人,我们就会心醉。"爱情还会带来什么?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使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处于失恋中的人们常常因此而失态。如果谁还要因此而承受恋人离逝之痛,那更是一下子容颜憔悴,让人看了也心酸。就连莎士比亚也会问:"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还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它怎样成长?"
而如今的大学生确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恋爱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我而言,爱情始终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并不是呼之而来,弃之而去的玩具。因此对于青年人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来说培养健康的爱情观与恋爱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首先,我们必须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坚不可摧牢固的爱情。有话可谈的爱情才会长久。其次,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仍要把建设祖国这一目标放在首位,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了。最后,我们还应懂得爱情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因为在爱情的漫漫长路,并不是一方在走独木桥,而是两个人的共同作用,其间不免会碰到荆棘林、沼泽地,这时两人之间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连接爱情的纽带。
除此之外,在恋爱的过程中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我们要热爱他人,热爱生活。在处理施爱与被施爱的问题上要有一种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相信每一位大学生都能享受到沐浴阳光的舒服和爱情的无限力量。
你为什么还单身?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女生心里的答案可能是:因为我长得不够漂亮;很多男生则会认为:因为我穷。这样的一种推断符合进化心理学对择偶的研究――男性更加注重女性的生理属性,比如外貌和身材,而女性则更重视男性的社会资源,比如金钱和社会地位。
最近北京大学心理系周晓琳老师的实验室则发现,你是不是处于恋爱中,还和你的基因有关系。
基因决定你单身?
这个基因的名字叫做5-HT1A。先不要被它的名字吓到,我们来简单回忆下高中的生物知识。这个基因会调控某种受体的合成,来结合一种叫做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从而降低其在大脑内的浓度。总之就是,5-HT1A表达越活跃,脑内的5-羟色胺浓度越低。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下5-羟色胺。这可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神经递质,它对人的情绪、饮食和睡眠都起到一定调控作用。比如,抑郁症患者的一个重要生理变化就是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降低。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如著名氟西汀,就是通过阻止5-羟色胺和受体结合来提高其在人体内的浓度。简单来说呢,5-羟色胺的浓度降低就会让人觉得“不爽”,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抑郁情绪或者攻击行为等。
再结合前面5-HT1A基因表达越活跃,5-羟色胺的浓度越低,研究者们就对5-HT1A这个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动物研究中发现,5-HT1A基因表达越活跃,雌性对雄性的会降低,并且会出现攻击雄性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心理系周晓琳老师等提出这样的假设――5-HT1A基因的表达也许会影响人亲密关系的建立,比如是不是处于恋爱之中。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研究者找来河南科技大学的579名大学生,询问他们是否处于恋爱中,然后取其头皮上的毛囊细胞来鉴别相关基因型。5-HT1A基因共有三种基因型,CC、CG和GG。其中携带G基因的个体表达更活跃,也就是其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更有可能较低。从这个角度看,携带G基因的个体更有可能单身。而实验的数据也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设。结果发现,在CC组中,有50.4%的人处于恋爱之中,而GG和CG组中,只有39%的人处于恋爱之中。所以最终验证了假设,得到携带G基因的人更有可能单身。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鉴于低浓度的5-羟色胺的个体更容易发展出神经质人格、抑郁和边缘人格,这样悲观和压抑的个体在维持一段亲密关系时会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他们获得约会和恋爱的机会相对较少。
想了解男女之间奇妙、复杂、有趣的心态么,想让恋爱之路更顺畅么?不妨看看本文―――
人在“何时”谈恋爱?
恋爱感觉需要时机
转职、升学、参加培训班等转换新环境、迎来人生新转机时,容易产生恋情。
人在新环境中,目的意识强,注意力集中,脑内多巴胺分泌增多,心跳加速,感觉爽快,充满活力。这都和恋爱状态相似。如果结识异性,会误认为是对方造成这些状况,任由这种错觉发展,多半会喜欢上对方。
工作受挫、事业失败、失恋等精神脆弱时,如有异性鼓励呵护,也易产生恋情。而且,人在受挫时,会贬低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度反倒提高。
恋与“何人”产生?
身体富有魅力的人
【摘 要】 数不胜数的诗人、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或理性分析批判,总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爱情的真谛,但对爱情这一奇妙的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解释得似乎并不深刻。本文总结归纳了社会心理学中最值得关注的四个爱情理论,对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必要的阐释,并对这些爱情理论所表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爱情理论; 评述; 意义
1 情感两因素理论
情感两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Schachter & Jerome E. Singer(1962)提出,因此又叫做沙克特-辛格理论(The Schachter- Singer theory)。这一理论提出后被广泛地接受。该理论认为情感主要由心理上的唤起(physiological arousal)和认知因素(cognitive factor)所决定[1]。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个情感经历模型(见图1),此模型取决于对心理刺激做出的反应的认知。这个理论下,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特定的情感对象,由此衍生出了一种自发唤起。伴随着这种共同刺激的模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这种认知允许个体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自己感知效果的具体特点来解释交互式的感情状态。此理论同时也提及了反馈机制的显著性,过去的经历为个人理解和定义他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在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推测后,他们还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辅命题。
如果个体对于自我唤起没有合理的解释,他就会基于已有的认知来定义他的感情。
如果个体对于自我唤起有某种合理的解释,他就不会基于已有的认知来定义他的感情。
在相同认知的情况下,个体只会基于心理的满足感,对情感经历做出反应。Elaine Hatfield & Ellen Berscheid( 1974)年所进行的一项引发争议的对浪漫爱情的分析认为,激情洋溢的吸引力来自于(1)身体的欲望(2)对方是引起你欲望的人。这一观点被看作是情感两因素理论的应用。同年进行的一项关于恐惧是否会增加性吸引力的研究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理论(Donald Dutton & Arthur Aron,1974)。他们在温哥华的一个公园的两座桥上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恐惧增加了吸引力[2]。
然而,两因素理论容易产生一个曲解,那就是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s),在解释我们感情发生的原因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即唤起也可以来自错误的源头。当唤起的源头不止一个时,如果忽略了其他令人兴奋的影响时,就会带来错误归因,从而产生错综复杂的问题。
摘要2010年11月对2010级大学生爱情类型进行了调查,发现爱情类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友情之爱、现实之爱、奉献之爱,排在最后的是游戏之爱。对于90后大学生爱情类型及其其心理动态的分析,有助于认识90后大学生对爱情的看法,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爱情类型 恋爱观 心理动态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55-01
据北京性健康研究会对全国高校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都积极考虑或正在谈恋爱,许多人表现出明显的热情和迫切感。“谈恋爱”、“找对象”成了他们活动与谈论的中心。
一、爱情的含义
爱情是异性间友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异性间基于的一种亲密的人际吸引,是人类才具有的一种社会关系和情感。
二、研究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对2010级9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478人,女生496人。第一部分为封闭式调查,采用《爱情类型量表》,此量表包含六种类型共42个题项,即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奉献之爱;第二部分为开放式调查,抽取其中一个班级在完成量表之后按照题项编号每七题加一个总分,所得的六个总分中分值最高的代表该被试目前对爱情的态度,并请被试写出对该测试结果的感想。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爱情充满着向往,并以各种方式进行爱的体验;但是在大学的特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恋爱属性又区别于社会青年,大学生在爱情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因此,通过合理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爱情观爱情心理长期以来,大学的教育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传输、思想道德的提升,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心理发展关注程度较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无法排解,郁积为心理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严重地还会危及他人的安全,影响学校的和谐与稳定。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受爱情与性的问题困扰较大,因此爱情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爱情现状及问题
1.恋爱普遍化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7~23之间,据有关调查显示曾经恋爱和正在恋爱的比例达69.19%,青春期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向往,并积极的追求,在生理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纷纷坠入爱河,大学中谈恋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且向低龄化发展。
2.恋爱过程公开化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给予爱情美好的赞誉,传统的恋爱方式比较温婉、含蓄。社会发展到今天,更加开化和包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更加开放,大学生必然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青春期的强烈需求,在恋爱方面的行为和方式更加公开,对恋爱关系不隐晦,情感表达方式大胆、直接。
3.“性”知识缺乏
2012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很多人对此次海难的记忆却源于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杰克和罗丝的爱情以及船身断成两截沉入海中的场景,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5年后的今天,3D版《泰坦尼克号》卷土重来,经典依旧,但日渐成熟的我们却不禁要问: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杰克和罗丝真的能够天长地久吗?心理学家可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泰坦尼克号》中重要的爱情主题其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挠。可是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也就是说当爱情关系受到外在力量的干扰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但研究也发现,当干扰力量消失,双方的婚姻却经常是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罗丝真的在上岸之后和杰克私奔,这对有情人最终也很可能“协议离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独立自主的需要,谁都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作出选择,当事人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抗拒并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中国民间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就是在说这种心态。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易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强对恋人的喜欢程度。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丝丝毫发现不了自己身边“高帅富”的卡尔有任何可爱之处,相反,那个被上流人士嗤之以鼻的穷画家杰克倒是可爱至极。
为了验证“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实验人员让一名被试者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者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者选择A。可见,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杰克和罗丝,这一效应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等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地验证。但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男女的爱情之中,也会发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科学家尝试以阻抗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指出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所以才会发生当别人命令我们不得做什么事时,我们却会反其道而行的现象。一旦电影、书籍被列为禁片、禁书,就是众人趋之若鹜、洛阳纸贵之时。
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
爱的吊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