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江山更爱美人歌词

爱江山更爱美人歌词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论流行歌曲歌词的语音修辞

摘 要:流行歌曲能在大众审美中站稳脚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语音形式修辞技法的吸纳。本文从押韵、平仄、叠音等方面对流行歌曲歌词的语音修辞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语音修辞对流行歌曲歌词的表达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流行歌曲歌词 语音修辞 押韵 平仄 叠音

语音修辞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往今来的语言艺术家十分注重语言的音韵美。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有言:“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①人民艺术家老舍说:“一注意到字音的安排,也就必然涉及字眼儿的选择,字虽同义,而音声不同,我们就必须选用那个音义俱美的。”②可见,人们对追求汉语的音乐美有很深的情结,流行歌曲能在大众审美中站稳脚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歌词中语音修辞的运用,具体表现为押韵多样、平仄相调、叠音自然等。

一、押韵多样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歌曲属于视听艺术,歌词是歌曲的语言载体。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诗歌。出于歌唱的需要,它必须具备简短、上口、易记、针对性强、句式及分段整齐、富有旋律感的形式等一些显著特点。因此歌词应追求诗歌的语言特性的,这就要求歌词语言除了节奏上讲究节奏的抑扬顿挫外,还应该讲究音韵上的和谐悦耳。押韵的歌词唱起来琅琅上口,易于使歌曲整体统一。

1.排韵

排韵是指每句都押韵且韵脚一致,流行歌曲歌词讲求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韵脚,使歌曲连贯流畅、琅琅上口。

(1)萤火虫用来偷玩的光/头摇晃才能背会文章/跟晨风绕过梅花桩/你的千里马(蹄)也追不上/打磕睡先生打我手掌/柳树叶放在唇边回响/一滴墨一朵梅花放/牵着手留下一缕芬芳……(《少年中国》冀楚忱作词,李宇春演唱)

全文阅读

台湾知名词作家庄奴“惜缘”咏重庆

日前,重温《欢乐重庆》这首歌,不由得想起了88岁高龄的台湾知名词作家庄奴先生,这是他在重庆参加“月是故乡圆――百家艺术讲坛之庄奴作品赏析会”的即兴作品。

庄老这次回家,除了之前为重庆作了首《森林重庆》的词,随后就是在百家艺术讲坛上即兴作了这首为重庆加油的《欢乐重庆》。歌词云:“美哉日月星,陪伴着我重庆,勇敢地向前行,脚步呀,永不停……”

说起这首新作,庄老立刻来了兴趣,他不仅现场唱了几句,还饶有兴趣地谈了这首诗的来历。“我写这首词前后花了仅10余分钟,像水银泻地一样就出来了。之前我不是写了5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为重庆市政府提出的未来发展规划)中的《森林重庆》吗?我就在想,这5个重庆都实现了,那大家都好了,都感觉到欢乐,就这样,这首《欢乐重庆》就有了。这首歌词是按著名的《彩云追月》的曲谱写的,大伙都熟悉,朗朗上口。”

庄老这次来重庆感触特多,在赏析会现场,为观众清唱了《惜缘》,借词表祝愿渝台两地和谐、共同发展的情怀。随后,他深情地说:“重庆了不起,成为直辖市后的发展就像川剧变脸一样,又好又快。我觉得真应了那句话‘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回更比一回美’。”

庄奴原名王景羲,1922年出生在北京,抗战时期曾在重庆住过一段时间,1949年到台湾后,当过记者、编辑,演过话剧,但以音乐创作彰显盛名。在从事歌词创作的50余年里,庄奴写出了不同风格的歌词3000余首,其中得到人们特别喜爱的不少,如《小城故事》、《甜蜜蜜》、《踏浪》、《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他与乔羽、黄沾被并称词坛“三杰”。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有许多人请他为电影、电视剧写歌。他从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感悟到,作为一名歌词作家应该为社会、为人类留下一些艺术感染力强、传之弥久的歌曲,给人们多一些高雅的品味。

庄奴的词在歌颂大自然方面也独具特色。从《垄上行》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田地稻穗飘香……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这首悠扬婉转、充满诗情画意的歌曲,曾风靡大江南北。

庄奴的夫人是重庆人,他的岳母还健在,近年来他每次回重庆探望岳母和亲戚,虽然住的时间短暂,其间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山城》、《三峡》、《大足石刻》、《钓鱼城》等50余首歌词,这些新作歌颂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更融合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在《长江美》中,庄先生歌颂道:“走过那千山和万水,只觉得长江美,壮丽处激起波澜,温柔处沁心扉,噢……一辈子和你永相恋,既无怨也无悔。”

他创作的《天涯何处无青山》,激情地歌颂了重庆缙云山,歌词云:“嘉陵江的水呀水儿湾,缓缓的流过那缙云山,山儿悄悄的问江水哟,不知你几时再回转哟!天涯何处无青山哟!嘉陵江的水呀,无言默默的望一望缙云山,山儿不敢呀看江水,怕的是江水说不回转。水儿的情可问地,山儿的爱可问天,天长地久永不更改,山水也永不变……”这首歌词由重庆曲作者唐泽民谱曲,在第5届全国城市职工歌手邀请赛大会上演唱后,好评如潮,并荣获全国创作一等奖。

全文阅读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 音乐教育 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11-01

爱国主义是每个个体对于国家的忠诚、文化的皈依、历史的认同,《歌唱祖国》、《国歌》、《我的祖国》等等这些歌曲都是初中音乐课本中的,它们的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像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它的功能是情感的表现。而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囫囵吞枣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水的美好。《国歌》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国歌》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我们对伟大祖国的崇敬和居安思危的意识。它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每一次唱响国歌都意味着神圣、庄严时刻的到来,每一次沉浸其中都会感受到内心深处的震撼与自豪。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表达的爱国主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目前,“超级女声”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唱歌的“人才”,我们缺少的,是让民族精神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让爱国主义沸腾每个学生的血液!

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它们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初中二年级有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里有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教会我们怎样更优雅、更细腻、更准确、更深刻地去品味、去表达。音乐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它的教育作用一般是通过长期感染、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创设一种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摇。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像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

像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如《保卫黄河》《七子之歌》《大海啊,故乡》等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纪律的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我通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总结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粗浅作法,今后我需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全文阅读

当代主旋律歌曲歌词的押韵情况探析

摘 要:从语言学角度对《中国大奖歌曲》中收录的“金钟奖”(2001~2007)和“五个一工程”奖(1995~2009)共270首获奖歌曲歌词的押韵现象进行研究。观察发现,主旋律歌曲歌词的押韵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韵到底和换韵。一韵到底又可分为整体押韵与间隔押韵。通过对歌词中用韵情况的统计,得出使用比例较高的韵依次为:言前韵、坡梭韵、江阳韵、中东韵、发花韵、一七韵,其中使用最少的为乜斜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使用较多的韵辙在语音表达上的优势;情感表达的需要;韵的宽窄。

关键词:主旋律 歌词 韵律 押韵

对诗歌押韵的研究很多,但对歌词押韵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梁艳(2012)《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语言风格研究》,从韵律学来分析“中国风”歌词的语言风格特点。陈杭(2011)《八十年代后中国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色》从语音角度分析探讨八十年代后的中国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本文从语言学角度针对《中国大奖歌曲》(杨瑞庆,2010)中收录的“金钟奖”(2001~2007)和“五个一工程”奖(1995~2009)共270首获奖歌曲歌词的押韵现象展开研究,以求更好地探寻主旋律歌曲的韵律美。主旋律歌曲是从主题角度进行界定的,主要是指歌颂祖国,歌颂党,倡导民族团结统一,歌颂人民美好生活、歌颂人民优秀品质与民族精神的优秀歌曲。本文依据主题不同将这270首歌曲分为歌颂国家山河、家乡美好景象的歌曲;表达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与美好祝愿的歌曲;体现人民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的歌曲;展现美好向往,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等四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鉴于篇幅有限,分类过程不再赘述。

一、主旋律歌曲歌词的押韵概况

歌曲的语音系统中有着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其曲谱,一部分为歌词的韵律与节奏。歌词要求韵律和谐,合辙押韵是歌词语音系统的一大亮点。何为合辙押韵呢?明清以来,北方民间戏曲把“韵”称为“辙”,辙就是戏曲、杂曲、歌曲押的韵。合辙其实就是押韵。两个相同韵辙的字,要求其音节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押韵即同韵辙的字按照一定规律在句末反复出现,而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是“十三辙”。依据主旋律歌词中的押韵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韵到底、换韵两种情况。而一韵到底又可分为整体押韵与间隔押韵。

(一)一韵到底

1.整体押韵

所谓整体押韵就是整个语篇中全部语句都押同一个韵,即所谓的一韵到底。即便是复句也要做到内部各分句的句句押韵。句句押韵可以使情感表达与内容表达和谐统一,产生前后顺畅连贯、朗朗上口、节奏紧凑的效果。要做到整体押韵,就要保证行文通顺且韵脚统一,使得内容与节律和谐统一。因其难度较大,故真正做到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的歌词较少。如:

全文阅读

论独龙族情歌与民俗文化

【摘要】独龙族情歌的产生离不开其民俗文化的孕育,独龙族情歌成为青年男女抒感、交流情感、追求美满婚姻的重要方式,是独龙族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独龙族;情歌;民俗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7-02

独龙族,人口大约7400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县独龙江两岸河谷地带及北部怒江两岸,地处横断山脉的中心,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担当利卡山以东。在这世外桃源中,歌舞音乐成了独龙族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独龙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通用的独龙族文字,因此歌舞音乐也成为独龙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独龙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情歌数量最多、审美价值较高、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最能体现独龙族的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

一、独龙族情歌与婚恋民俗

情歌,是少数民族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思念、离别、悲伤等思想情感,是构建男女青年感情生活的桥梁,它弥补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以更加丰富、优美的听觉效果诠释情感的表达。独龙族情歌成为青年男女抒感、交流情感、追求美满婚姻的重要方式,是独龙族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情歌与恋爱民俗

少数民族的择偶是以歌唱为媒介,独龙族也同样如此,青年男女到了适合婚配的年龄时,均会进入“公房”,以对歌的形式,相互问答,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自己的魅力,以期获得对方的肯定,并引起对方的共鸣。歌曲感情真挚,旋律优美动人。比如歌曲

全文阅读

月光,照耀着诗坛

风花雪月、鸟兽鱼虫,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对月亮的描写咏叹尤多,特别是最负盛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展卷读去,几乎处处有月之倩影、月之情愫。美丽的、多情的月亮,使我国古典诗歌平添无限声光,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月下风物魅力多

古代文人爱月,把月亮视作光明、美好的象征。屈原向往“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黄庭坚高唱“明月清风非俗物”(《答龙门潘秀才见寄》);欧阳修夜登高楼望月,“浮云已映楼西北,更向云西待月钩”(《高楼》);陆游为赏月,竟想迁居,“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东关》),他甚至为赏月欲弃家,“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枕上作》)。

月亮莹澈姣好,月下的山河万物别具一种风姿神韵,较之朗日高照之时,更能诱人神思,启人雅兴,抒人情怀,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朦胧美吧。唐人刘方平《秋夜泛舟》有云:“万影皆因月”,清人史夔《合涧桥步月》亦云:“月出万象杳”,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北宋词人张先以擅写月下“影”之朦胧美驰名词坛,《青门引》:“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很自负这3个写“影”的词句,自称“张三影”。据《古今诗话》记载,“有客谓子野(张先的字)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日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子野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

古典诗歌的作者多爱把山川风物置于月色迷蒙的状态下去描绘咏叹,尽量写出祖国大地的壮丽圣洁,倾吐对家国乡里的挚爱深情。“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细浪”――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写出了月下黄昏江水的绚丽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月下山林的静谧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的《旅夜抒怀》写出了月下江水的壮阔美;“半夜檀州看秋月,河山表里更分明”――清人曹寅的《古北口中秋》写出了月下山河的清新美;“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相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玉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月下江山的神奇美;“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宋人朱敦儒的《好事近・渔父词》写出了月光水色的辉映美……

月下风物美,多情的诗人、词人和曲作家,哪能不痴情于那给天地生辉、给人间增美的一轮明月?宋人晁补之在东皋修葺归来园,买陂塘、栽杨柳、招鸥鹭,极尽乡居野处之乐,但他最向往的还是那一川明月。他在《摸鱼儿・东皋寓居》中写道:“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宋人郑獬十分珍惜他的盆池,喻之为“寒泉”、“宝镜”,喜爱池中娇小的游鱼、柔绿的水荇,但他觉得最理想的还是盆池映出的一轮秋月,为此他甚至不惜将小鱼和水荇统统“除却”。他的《盆池》诗写道:“绿发柔莎碧瓮连,湛如蛟穴贮寒泉。谁将宝镜遗在地?照见浮云浸破天。数鬣游鱼才及寸,一层绿荇小于钱。待将闹物都除却,放出秋蟾(月亮)夜夜圆。”

全文阅读

去旅行,去追寻那些遥远的爱情

爱情胜地之第五幕 现代爱情胜地

爱情,也许是人类最无法明了的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对待爱情的态度: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现在面临着快餐文化所导致的速食爱情――追求瞬间的带来的冲击。在这个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的时代,我们所能祝福的,就是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喜怒哀乐。

既有代表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阳朔,在“跟着感觉走”式爱情的丽江,在有着迥异于汉族少数民族的爱情观念的康定――这些情感用歌声、影像――记录。在观赏这些自然风光已经足够秀丽的时候,希望您的眼睛里有别样的意味。

庐山恋:那一曲恋歌唱了几十年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东偎郡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庐山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法门净土”,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庐山的历史遗迹,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

而对于情侣游览庐山来说,则有个独特而温馨的去处:庐山恋电影院,这个电影院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建于1897年。1960年庐山政府对该教堂进行改造用做电影院,后因电影《庐山恋》改为“庐山恋电影院”。1980年7月12日《庐山恋》电影在庐山恋电影院首映,后一直在此影院放映,长久不衰。2002年12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庐山恋电影院接受了英国吉尼斯总部授予的“首轮电影时间最长的电影院”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电影《庐山恋》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

《庐山恋》的“”后第一部爱情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剧情很简单:“”结束后的第一个秋天,华侨少女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巧遇自学英语的青年耿桦,两人产生了爱情。但随即两人发现自己的父辈竟然是当年国共战场上的仇敌,加之“”时代的原因,周筠只能将爱情埋在心底,匆忙返回美国。5年后她二上庐山,再次邂逅已考取大学的耿桦,两人一起在“聪明泉”、“玉渊”、“香炉峰”等风景区游览,重新唤起了当年的情感。时过境迁,父辈们已尽释前嫌,两个年轻人也终成眷属。

全文阅读

歌声飞扬唱活课堂

如果要你说出地理课常用的教具是什么,你肯定会脱口而出“地图”。诚然,地图在地理课上的教学上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这里,我要大书而特书的却是歌曲,歌曲若再配以CD上的鲜活生动的画面,巧加利用,定会收效无穷。

一、创设求知情境

初二了,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内容。也许你心中不免要犯疑: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去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体会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请别烦恼,只要你唤起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爱就足矣,如何唤?这有何难,请听歌曲《我爱你,中国》。优美的旋律响起来了,壮美的画面展现出来了,动人的歌声飞扬开来了:“……我爱你碧波滔滔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你被陶醉了,学生被陶醉了,这时适合提问:我们的祖国究竟有多大?南方和北方何以会有如此大的气候差异?我国的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如何?这回学生该疑惑了。此时,你及时地友情宣布:“本学期我们将走进《中国地理》,我们将会更多更好地了解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如此创设隋境,学生有什么理由还不立即投入到《中国地理》的怀抱中去呢?

当我们学习伟大的母亲河“长江”时,不妨以《长江之歌》导人新课,《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片头曲,它以明朗高昂的旋律,描绘了气势磅礴的长江;CD光盘上的画面更是将长江的壮美身躯展露无遗,最能激发学生思索的还是它的歌词:“你从雪山走来(长江发源地)……你向东海奔去(哦,明白了,原来长江最终注入东海)……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究竟有多长?流经地区又有多少个民族?)……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长江的流域面积是多大呢?)……”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展现地理美景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应有尽有,地理景观数不胜数,在你利用各种教具展现地理美景的同时,可别忘了灿若星河的歌曲哟。你在讲述“世界屋脊”时,传来了李娜的《青藏高原》:“……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高原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独特景象任你驰骋想,更何况歌声又是如此的高亢、悠远呢?闭了眼你也能看到蓝天、雪山、牦牛……若你嫌一曲不够,我可还有后备军:《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爱的珠穆朗玛》。

你到过江南水乡吗?听说过水乡风情吗?请听《故乡恋》:“我的故乡,鸢飞草长,杏花、春雨、小桥、流水,唉乃橹声儿扬……三秋桂子,十里河塘,更有梅林飘香……”

你去过黄土吗?住过窑洞睡过炕吗?何不听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们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全文阅读

论刘禹锡乐府诗的成就

摘要:刘禹锡的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他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乐府诗创作中求新求变,不断拓展新的题材领域,使乐府诗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艺术感染力,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关键词:刘禹锡乐府诗民俗婚恋新变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独具特色的诗歌大家,其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艺术风格也是独树一帜。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开拓新领域,辟出了新的天地。正如卞孝萱先生所说:“刘禹锡诗的题材广泛丰富,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前朝史事;是时事政治,还是个人经历;是风土民情,还是山川景物,都有所涉及……诗人的喜悦和悲哀、爱慕和憎恶、歌颂和讽刺,都鲜明、自然、真切地流于笔端。”①在其留存的100余首乐府诗中,就体现了诗人追新求变的不懈努力。统观其乐府诗,我们看到诗人以其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不断拓展新的题材领域,使乐府诗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感染力。特别是在表现民间生活习俗、反映生产劳动、描写婚恋风情等方面,更是取得了超越前人的突出成就。

首先是刘禹锡着意于尚俗求新,转向民俗题材,为乐府诗开辟了新境。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曾指出,中唐诗人“一变盛唐诗歌那种风骨远韵、那种多层意境、那种理想化的倾向,而转向尚实、尚俗、务尽”。②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荆楚巴蜀等地20余年,足迹遍及贬所的山川原野,使他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社会底层的生活,感受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并在创作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借事言志,表达久藏的心声。诗以言志,歌以咏言,这是诗人作诗的用意,刘禹锡也不例外。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认识层面,就不能发现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诗中借以言志的民风习俗才是诗歌的核心价值,它体现了乐府诗题材的新变,开创了新的境界。如其《采菱行》: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缘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全文阅读

浅谈黔东北土家族婚恋中的情歌

黔东北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世居在这里的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直到明代才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作家文学,因此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土家族文学史上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在土家族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中,诗歌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情歌又是土家族民间采用得最多而又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土家族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等。淳厚古朴的民风民俗仍可见到古代巴人的影子。世代传颂的土家族民歌更是传承了巴人的《竹枝词》七言四句、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

《竹枝词》是古代巴渝(今重庆市)一代的民歌,源出古代巴人的踏啼之歌。踏啼之歌者,牵手踏啼,歌舞结合,一声三叠,相随和声。因削竹枝为短笛吹奏相伴,故称“竹枝歌”。早在先秦时期,土家族先民已经在唱竹枝歌。至唐代,诗人刘禹锡从京都长安来到蛮荒之地的巴渝山区,被土家族这充满乡俗气息的江舟俚曲、闾巷谣讴深深吸引,创造了大量富有土家族风土人情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1]

绿柳如烟,春水如镜。情郎的歌声,从如镜的江面幽幽传来,撩动着江边那少女的情怀,让她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但她却又说不清楚,那歌声是唱给自己的还是唱给春天的?她在忐忑中揣摩着歌声的奥秘。这世上的人心啊,就像这琢磨不定的天气,说是阴天,东边却是日出,说是晴天,西边却在下雨。谐音双关,本是民间的语言游戏,却被诗人借移于诗章里,用得如此巧妙,浑然天成。竹枝词语言的自然质朴,音韵的和谐悠扬,为唐诗开了一代新风,丰富了唐代的诗库。之后唐、宋、明、清众多诗人包括白居易、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人也都创作大量的《竹枝词》。

黔东北土家族情歌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受巴渝民歌影响,同时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新鲜血液。其最大特点就是借物抒情,比喻得体,内容含蓄大方,情真意切,给人以清雅、明快的质感而又不加雕饰的天然本色。用朴实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唱出,韵味十足,犹如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好似江南水乡小调,但在这两者之间又突出了美的剽悍和粗犷,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审美感受。总之,土家族情歌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了土家族男女青年在爱情和婚姻上的悲欢离合,表现着他们的憧憬与痛苦,思念与恩怨等微妙复杂的婚恋心态。

生活在黔东北的土家人,在“改土归流”之前,尽管还盛行“姑表婚”、“扁担亲”,但普遍实行的则是一种较原始的自由婚姻制度,没有法律的约束,只有习俗规范。“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媒”。[2]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