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的诗歌

爱的诗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我的最爱作文500字

那一个个跳动的字,会在诗歌的对偶成双的押韵下散发光辉,让我被感动,被拨动心弦,让我与作者共鸣……

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孤单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发了我对诗歌的喜爱,因为他能让汉字变得更加具有魅力。

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我知道了友谊的光辉,那种对挚友的依依不舍,激发了我追寻诗歌妙趣的脚步,因为它能更让我明白汉字富有情感。

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感觉到了作者对国家的衷心,但却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不满,让我知道了社会并不是完全美好的,也让我对诗歌所能表达情感的豪气所敬佩。

诗歌就像一个老师,教会了我很多。

诗歌就像一个朋友,让我的生活更精彩。

诗歌就像一个爱人,情感倾洒在我的脑海,与我共鸣。

与诗歌相见恨晚,那种初读诗歌如获至宝的心情,我至今仍然记得。

全文阅读

以诗歌的名义为爱放生

认识诗人苗红军兄,缘于一次文学圈子的聚会。红军兄的性格开朗且有节制的豪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红军兄的人亦如他的诗歌,初读,帅气的表面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越往深读,却深藏着一种内敛,越表现出很强的质感和冲击力。

近读他的新作《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组诗,却将另一个情感细腻、满怀懵懂、“君子好逑”诗者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现实中诗人真实的形象形成某种鲜明的反差,但仔细一想,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因为一直以来,“爱”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苦苦追寻的那个“她”仿佛在诗里,又在诗外。我以为,这些或许只是诗人冥冥之中的一个念想而已,也许是诗人精神皈依的“伊人”。

《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组诗)》是一组情感真挚、意象纷呈、叙事节俭、充满忧伤和疼痛的爱情诗。这组诗清纯、率真、澄明、宁静。诗人以清新、幽深的笔触探向灵魂的疼痛,以坚守和守望的姿态抵达内心的隐密。

在这组诗中,诗人不时将一个个充满阳光、青春亮丽“伊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想起,那个夜晚/一碗浓浓的姜汤,甜蜜的感觉盛满了/你美丽的酒窝” (节选自《雨中》);“你的眼晴,清澈”,“站在夏秋之交荷塘/我看见,那一汪/湿漉的春天” (节选自《溢出的,是春天的泪花》);“每一根头发,一丝不苟/每一根睫毛,昂首挺胸/灿烂,从里到外缩放” (节选自《初恋》)……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将一个个“伊人”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欲生,跃然纸上。

诗人阿莱德雷说过,诗歌的作用“不仅是奉献美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达到人类灵魂的传播和深刻的交流”。在这组诗中,诗人以灵动的意象塑造风花雪月般的情感生活,揭示爱的神密性。通过“弦月”、“知了羽翼”、“伞”、“酒窝”、“湿漉的春天”、“梦想的翅膀”、“电扇”、“青松”等意象,以爱的名义在自己的诗意空间架起了一条条通往灵魂纵深的诗意通道。

深读这些诗歌,我们不难感知诗作意蕴丰沛,诗人的情感丰富多采、细腻真挚。“无数绽放的白色花朵/被过往的车轮无情地轧过/包括我眺望的目光/碎了的往事,从眼角滑落。”淡淡的忧伤背后站着一个芙蓉出水的姑娘。“你”是那样的楚楚动人,离“我”若即若离,仿佛徘徊在“过往”的时间之外,却又始终逃不出“我”的心灵空间,于是“碎了的往事”,只能“从眼角滑落”。

在这组诗中,其中《溢出的,是春天的泪花》是首非常生动凝练的诗作,短短七行诗,却将“你”的形象描绘得绘声绘色。“你的眼晴,清澈”,“柳风轻抚,你长长的秀发”。诗人仅用两句诗,通过正面和侧面两种不同的观照,将一个美丽动人女子的形象呈现出来。同时,在这首诗中,“你”的眼晴与“我”的心思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你”的面前,“我”是个透明人,“你”的清澈见底,犹如一坛碧波,将“我”的内心骚动照得一清二楚,“我”无可遁形。

近代以来,一些爱情诗在主题上,多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温存、轻微的叹息和淡淡的忧伤。红军兄的这组《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的爱情诗也不例外。既有美好的向往,如“上帝赋予你春天的美丽/你又赋予美丽的春天/梦想的翅膀”,“想你”,“更多的时候/会遐想相惜相伴的未来” (节选自《初恋》) ,又有对爱情深深的迷念,如“一个不经意的回眸/陶醉了一个伟岸的男人/于是,一段春花秋月/映入彼此的心田”,同时,诗作中还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我已精疲力尽,感觉又一脚踏空/想大声呐喊/但那个人,与我同月亮/仍然保持同样远近的距离”。以上这三种“爱”的情形,从不同的维度表现出了不同的爱情的不同美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技巧的把持运用,拿捏有度,自然且娴熟。

全文阅读

浅析《诗经.国风》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

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全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整个诗集主要是按照风、雅、颂进行规整分类。其中以国风最具民俗特色和民间史学价值,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被称作是中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有关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诗篇,更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精彩至极。本文作者对《国风》中有关恋爱婚姻的诗作了仔细的研读,对此类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以此帮助大家深入国风,解读国风。

关键词: 《诗经・国风》 爱情婚姻 诗歌

一、有关对《诗经・国风》的大致了解

风是《诗经》分类中的一种。风,就是音乐的曲调。国风,就是各个地区的音乐曲调。“国”有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国风即全是以上地区的地方乐曲。豳风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了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皆出自东周。

《国风》中的作品主要出自百姓以及处在社会中低阶层人士之手,是描写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诗经》中最为出彩、最具历史文学价值的一部分。在《诗经》中,在数量上占有重大比例的有关于爱情婚姻的诗作就主要集中在《国风》里。

《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内容淆杂。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对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绵绵情意,怨妇诗,以及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的描写上,而对于其他内容进行描写的作品数量是则及其有限的。下面我对《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以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为序进行规整分类。

二、《国风》中爱情婚姻诗作的阶段性分类

(一)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和款款深情。

全文阅读

爱伦?坡笔下的诗歌美感解读

摘要 埃德加・爱伦・坡在文学评论,短篇小说和诗歌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将着眼点落在爱伦坡的诗歌方面,他认为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即为美的创造,要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到美感。本文认为爱伦・坡诗歌的韵律,情感和基调对于诗歌美感的解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从这三方面入手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词 唯美;韵律;基调;主题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09-1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作家,诗人,编辑,文学评论家。他的短篇小说可以分为恐怖和推理两类,以荒诞,奇特,古怪甚至病态著称。在文学评论方面,他著有《创作哲学》,《诗歌原理》等论著,他主张艺术的目的是娱乐,而非真理,反对文学以说教为目的。在诗歌方面,他是美国第一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的诗歌韵律整齐唯美,基调感伤忧郁,情感真挚动人,这些使得爱伦・坡的诗歌美感十足,本文拟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爱伦・坡强调在诗歌创作中要注重韵律的使用,只有节奏和音韵美,读者才能产生兴趣阅读。他的诗歌《乌鸦》便是例子,而事实上,爱伦・坡对于自己的这篇代表作十分满意,在公众场合曾数次诵读,原因之一便是这首诗的节奏齐整。据W. L. Werner 统计,在719完整的音步中,有705个是抑扬格,十个不太工整的扬抑格,四个扬抑抑格,这就充分说明了爱伦・坡对于诗歌节奏工整有规律的强调和重视。在音韵方面,很多地方用到了押头韵,诸如在第一小节的第一行有“weak”和“weary”,第二行出现了“quaint”和“curious”,头韵的应用使得云烟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长元音“?:”在诗歌中出现了70次,与作者试图表现的思念由于的情感相得益彰,加重了这种情绪的表达,读之上口,听之悦耳。再诸如坡的另一首代表诗歌《安娜贝尔・李》,作者在韵律方面亦是多变。作者使用了ababcb, abba和双韵体等多种韵律,多变而又低缓;长元音“i:”在总长41行的诗歌中出现了 21次,基本实现了隔行押韵回应,因此这个闭口韵使得阅读过程凸显了美感。

第二方面,从爱伦・坡的诗歌内容和主题分析,他尤为关注孤独,爱情和死亡。在爱伦・坡看来,产生美的途径之一便是使得读者阅读时产生灵魂的震动,感动读者。在他的《创作哲学》和《诗歌原理》等文章中,他强调一个美丽女子的死亡是最诗意的话题。《乌鸦》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对逝去爱人的思念: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夜晚,我独自沉思,这时,响起了敲窗声,“我”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展开了对话,但乌鸦唯一的话语便是“永不复生”,一共重复出现了十一次。一次次敲击着“我”已经破碎的心,“我”对爱人的死亡的伤心,对她的深深的思念,都清晰地变现出来。《安娜贝尔・李》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很多很多年以前,一对恋人住在海边,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天使的嫉妒,狂风吹散了他们,安娜贝尔・李死去了,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我”对她的感情,伴着月亮,伴着星光,“我”会永远和“我”的美丽新娘在一起。这首诗歌毫无疑问以永恒的坚贞不渝的爱恋为主题,用美丽的语言叙述了“我”和安娜贝尔・李的炽烈美好的爱情,并以年轻女子的死亡作为关注点,传递出幽怨的感情。通过这两首代表作不难看出,坡擅长以美丽女人的死亡作为诗歌的主题,这是作者诗歌美感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全文阅读

比较文学的中英爱情诗歌研究

内容摘要:比较文学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一类艺术研究形式,对诗歌来说,采取比较文学视阈的核心正是跨文化体系的艺术分析和研判。中英爱情诗歌因其各自悠久的历史进程而产生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同属诗歌领域的艺术本质却又使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尝试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与不同处着手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分析,从而得以更好地鉴赏与品评东西方爱情诗歌艺术跨文化的个性特质。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英;爱情;诗歌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诗

歌跨文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反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文化属性诞生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文化始终。“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小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五言或七言,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一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工整。即便是以长短句闻名的宋代,词的创作也受制于严格的上、下阙规制。于是,诗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也就含蓄多过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

(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与散文或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足够丰富的情感诉求,这决定了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远超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而这便使中英爱情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擅长比喻、夸张等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中的爱情诗歌教学模式设计

摘要:诗歌是对人的灵魂的最好的洗礼,在大量的爱情诗歌中,存在着最纯真的情感,蕴含着最真挚的爱情观。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情诗歌教学时,要注意利用诗歌的情感来熏陶学生,让学生正确的看待爱情,珍视爱情,借助诗歌的丰富内涵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实现情感互鸣。本文则以《氓》为例探讨高中语文中的爱情诗歌教学模式设计。

关键词:高中语文 爱情诗歌 教学模式

在高中人教版2003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取多种形式爱情诗歌或者是汉乐府诗歌等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例如必修一中《雨巷》《再别康桥》,必修二中《诗经》《孔雀东南飞》以及古诗《声声慢》等,在语文教材中形成独特的风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正确看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文章主要选择《诗经》两首中的《氓》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一、 《氓》的内容解析

在《氓》中,刻画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形象,全篇可以看做女子对男子的控诉。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教授学生正确看待、理解人物形象。在《氓》中“我”是什么形象,对负心汉的控诉传递什么样的主题意义?在诗歌中存在两个矛盾,传递的是“男子都为负心汉”与“女子不要相信爱情”这两个信息。高中生对爱情主题的关注度较高,教师选择这篇诗歌不是简单的判断诗歌的主题,而是在探究诗歌主题所显示出来的价值观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教学。

《氓》中“我”的形象在控诉男子的负心后,并没有呈现出一个“怨妇”的形象,而是主动的思考、反省,找出自我痛苦的根源,并主动与过去分别,将女子身上的自尊、果敢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主动将积极的情绪、感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氓》中“我”是个自尊、坚强的女性,尽管渴望爱情,但并没有迷失在爱情中,而是敢于面对失败的爱情、婚姻,敢于对负心的爱人进行控诉;同时又对女性进行劝告,要严谨的对待爱情、婚姻,找寻良人,主人公的积极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

二、以《氓》为例探讨高中爱情诗歌教学

《氓》是一首含有丰富情感的诗歌,也是学生接受爱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要将爱情诗歌中的积极成分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指导,对学生提供更好的爱情教育。

全文阅读

从诗歌角度看爱伦坡对闻一多的影响

【摘要】爱伦坡是美国唯美主义诗歌的鼻祖,他在20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影响了一批当时的诗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闻一多。本文就他们在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理念上的一些共同点来分析了爱伦坡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爱伦坡;闻一多;诗歌;美

如果说中国新诗最初是从中国民谣里去找新的血液,那么在郭之后,他们是输入了西方的新鲜的东西。中国新诗的作者们,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还是留过洋的,也有试图从西方寻找中国新诗的契合点与落脚点。

“五四”最初的新诗人,突破了旧诗的格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新诗一味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完全脱开了我国古曲诗歌的优秀传统,这就使新诗创作逐渐流于松散,出现了散文化的倾向。郭沫若的出现,算是给诗歌注入了想象的空间,诗歌中作者的感情恣肆。很是影响了一批青年,他认为诗就是知觉加情调加想象加适当的文字。创造社把情感和想象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强调,这有益于调整诗歌内部的艺术结构的发展。湖畔诗社丰富了爱情诗和自然诗的内容,冰心和宗白华为诗歌注入了小诗体的新因素。但他们的情感都是恣肆的,尽管可能因为小诗体的缘故会有一点的节制,但是稍后第一个提出诗歌需要节制的是冯至,并让诗歌朝“哲理抒情化”发展,形式上采用了半格律体。当然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他们要求文学不但从中国传统中吸取营养,比如平仄啊,韵律啊,还要从西方去吸取东西,比如艺术至上,高举“使诗歌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

就象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导言》中所讲,新月派中徐志摩先生做诗只顾着自己,而闻一多先生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他提出了诸多的理论,比如新格律诗,比如三美,等等。但是偏偏到闻一多才提到了重视诗歌的形式,重视诗歌的格律化,重视诗歌的韵律呢?这固然和他从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找传统分不开,也和他在清华受的八年之久的“美式教育”和留学美国的学习经历分不开。他从美国主要受的就是唯美主义的影响,提到唯美主义不得不提到爱伦坡,他们在诗歌的理念上,在对诗歌形式的注重上,在对音乐美的要求上,在对诗歌的看法上,都有雷同的地方。

一 理与情在诗歌中的关系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说他要讲《乌鸦》这首诗是如何做出来的。然后一步步的告诉我们做法,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同于那种灵感来了就提笔狂写的做法,是一个用理性的设计去装情感的做法。他设计好一切,最后再一一填补。而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时候也讲过:初得某种感悟,,感情正烈时并不作诗,要等到“感触已过,历时数日,甚至数月以后,记得的只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象的轮廓。闻一多说“诗歌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和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处心积虑的讲如何的设计更加完美如何的设计更体现出来美,是有相似之处的。

二对诗歌中美的理解

全文阅读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探究

《骏马》2017年第4期

内容摘要:比较文学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一类艺术研究形式,对诗歌来说,采取比较文学视阈的核心正是跨文化体系的艺术分析和研判。中英爱情诗歌因其各自悠久的历史进程而产生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同属诗歌领域的艺术本质却又使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尝试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与不同处着手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分析,从而得以更好地鉴赏与品评东西方爱情诗歌艺术跨文化的个性特质。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英;爱情;诗歌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诗歌跨文化影响因素

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反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文化属性诞生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文化始终。“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小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五言或七言,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一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工整。即便是以长短句闻名的宋代,词的创作也受制于严格的上、下阙规制。于是,诗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也就含蓄多过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

(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与散文或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足够丰富的情感诉求,这决定了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远超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而这便使中英爱情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擅长比喻、夸张等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全文阅读

对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主题的赏析

摘要:普希金的爱情诗歌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能够表达出真挚的美,在于它的内涵,在于诗人真挚的表达和深切的体会。诗歌的主线始终是围绕着对于人世间真、善、美的讴歌主题。文章从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诗歌风格以及爱情诗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普希金 爱情 艺术

引言

普希金的爱情诗歌优美动人,让人不自觉地落入进去,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普希金的爱情诗表现的不仅仅是爱情的感人肺腑,还有诗人笔下动人的故事,曲折的生活经历,这些和诗人自身的生活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普希金所展现给世人的热情和温柔,让人如沐春风,让我们去感受内心世界的那份美好和安宁,同时普希金的爱情诗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体现出诗人对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普希金整体的诗歌特色和风格都充满了生机和乐观,让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人们感受到美好和希望。

一、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

普希金的爱情诗成功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无论是他优美的语言,还是丰富的内在美,亦或是充满人情味,都为诗歌增添了神韵,让人在激动之余还能沉下心来进行思考:爱情无疑是美丽的,懂得爱一个人,人生才是完整的。

(一)向往纯洁的爱情

在普希金的诗歌之中、言语之中都充斥着对于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对我们而言,普希金的诗歌是具有感情的,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正是由于普希金本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执着,才成就了他爱情诗歌的美好。例如普希金在1816年所创造的《月亮》中这样描述到:“的欢快啊,你算什么?怎能比我真正的爱情和幸福,那种内在的美的欢乐?”在诗人看来纯洁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的欢快,而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带来的心领神会的快乐,那种充斥在两人心中的淡淡的交融感是所不能比拟和亵渎的。正是由于对于纯洁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不喜欢虚假,不追求名利,他的要求是这样的简单,只要一个相爱的人一起到老就好。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在诗歌《欢乐》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时候朦胧的青春之灯才能燃烧起来,放出光明?什么时候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女伴才能以微笑照亮我阴暗的路程?”

全文阅读

爱伦·坡诗歌中的效果美学

摘 要:爱伦・坡在诗歌方面的超前创作实践曾对欧美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一成就主要取决于他的创作理论――“效果论”。爱伦・坡坎坷的爱情之路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十分独特的主题,即死亡之美。爱伦・坡认为最富有诗意的话题是“死亡与美的紧密结合”。本文将从修辞、象征两方面探讨其诗歌的效果美学。

关键词:效果论 死亡之美 修辞 象征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学评论家,爱伦・坡认为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在《创作哲学》中,他说“死亡与美可成最亲密的联盟,而一个漂亮女人的死毫无疑问则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题材。”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实现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观点。而为了实现其诗歌死亡之美的效果美学,他说“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本文将从修辞、象征两方方面探讨其诗歌的效果美学。

一、修辞的使用

爱伦・坡追求效果和音响的统一,即统一效果论。而诗歌是“美的有韵律的创造”,他认为表现美是诗人的天职,并且通过和音乐的结合――他认为“也许只有在音乐中,诗的感情才能激动”――才能表现出诗歌的美学。而音乐在诗中则表现为诗句的押韵,不押韵的诗句只能使读者感到苦涩和单调,从而失去了诗的音乐美。为了追求诗歌中诗韵美的效果,坡在诗歌创作中大量的运用了头韵、半韵、尾韵、句中韵、叠句等修辞方法,这样的例子在其代表诗作《安娜贝尔・李》、《乌鸦》、《致海伦》等中比比皆是。

1849年爱伦・坡的死后的两天发表的《安娜贝尔・李》是其遗世之作,常被视为献给其亡妻弗吉尼亚的一首挽诗,全诗共六节,每节6 至8 行。注重音乐性的爱伦・坡在诗中做了很多细致的处理。这首诗的第四节第一行中的half、happy和heaven就使用了头韵,字母开头辅音/h/的重复出现。诗中半韵的巧妙运用不仅增添了其音乐美,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第六节第五、六行中元音/ai/的多次重复出现,半谐韵“life”和“bride”。全诗的尾韵除最后两节有稍许变化外,每隔一行押/i:/韵。押韵的词分别为sea,Lee,me。诗中多次出现的句中韵,其中第四节第六行中chilling和killing为句中韵;第五节第六行中ever和dissever为句中韵;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出现了两处句中韵:beams和dreams,rise和eyes。此外,全诗多次重复In a kingdom by the sea,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这些修辞方法的使用逐进地加强了作者情感的强度,同时让读者在循环的音韵间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音韵的效果之美。

二、象征手法的采用

爱伦・坡认为诗歌是最崇高的文学表现形式。诗歌的主要目的是表现美,激发读者美的感受。美可以使灵魂激动而变得高尚。最高形式的美必然使敏感的心灵悲泣。因此,诗歌的基调应该是“忧郁”。人最忧郁的事莫过于“死”,最富于诗意的“死”莫甚于心爱的人离世。为了突出其诗歌死亡之美的效果,象征手法是其所采用的重要表象形式之一。象征手法的使用渲染了诗歌“忧郁”的基调,也增强了诗歌的美学意蕴。

全文阅读